说“心”——读《唐诗三百首》

诗句网 159 0

  心,在医生看来,大约就是用来长心脏病的一个器官;在屠夫看来,大约就是和肺一起贱价出卖的一团肉;在画皮鬼看来,自然是用来吸血的好东西。诗人看来呢,心,大约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确确实实“在着”的东西。我闲来无事读唐诗,看到许多的心。

  1、本心: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的这两句诗,想不得,越想越糊涂,什么是本心,本来的心?不以意志为转移之客观的存在?呵呵。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这个本心吗?或者说君子就是有本心的人乎?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也是有本心之谓乎?

  张先生还有一句:“岂依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自有,本有之谓也,实际上讲的也是“本心”。能够经受岁寒,和不求美人折,其实也是相关联的。屈原遭了排挤,受了政治虐待,不就是经受岁寒吗?而屈原总是想着“美人”来采“香草”,据说那“美人”即是象征着君王。看来,屈原还没有参透大道,不知道“美人不折”何损我之“本心”,却要寻死觅活,终于沉了汨罗。

  《感遇》诗的题解说,所谓感遇,就是感于心而寓于言,以抒其意。心——言——意,这三者的关联,实在让人玩味,像是一个简短的诗歌的概念。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可以“感”的最基础的“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似乎清楚,似乎糊涂。

  忽然发觉,衡塘退士编这本《唐诗三百首》可能是特意将张九龄的“本心”放在开篇的吧,因为往后可以看到,从“本心”开始有一个心的旅途,仿佛《红楼梦》上那块补天遗石将要经历一番红尘。

  2、同心: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既然有“本心”,就必然有“同心”,如果人与人的心完全异质,各不相同,不存在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本来的东西,自然是谈不上相通的,“同心”自然就谈不上。因为有“本心”,所以才有“人同此心”之说。

  钱穆的《灵魂与心》那本书里面说,孔子的“仁”,其实就是人心之相通。“人我之心之直接相通,此乃中国观念,即儒家之所谓仁。”

  王维的这两句诗是用在朋友关系上的,简单地说,也就是志同道合之谓。若是用在爱情上,就得算李商隐的这两句最恰当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此也可推论,“本心”是个内在的东西,而反映“本心”之在的,就是“同心”,而体现“同心”的,就是——情。朋友、兄弟、男女夫妇等等之情。而情感自然表现为喜怒哀乐。所以,儒家的思想是特别重情的,以至于要将情感仪式化,例如祭祀上哀哭。这当然也带来一些麻烦,有时候真情假情难分了。

  诗人的工作,似乎就特别在这一层上做文章,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比兴,似乎就是用他物来象征人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连蜡烛都能与人同心,何况人呢。

  3、闲心:我心素以闲,清川澹如此。(王维《青溪》)

  我在这里写这样的劳什子文章,大约有人说:“真是吃饱了没事干,我可没这闲心。”此处之“闲心”,自然有不务正业之意。闲,与忙相对,现今人们较为喜欢忙,说你忙,那大约是说你不错,仿佛事业有成,至少不是下岗失业。但这个忙,主要是对“身”说的,不是说“心”,所谓忙得抽不出身是也。而王维这两句说“我心素已闲”,直接说的是“心”,“素已闲”,也就是说曾经忙。闲心之前,有个忙心。那就是说,“本心”发生了某种变化,忙起来了,着急起来了。但是本心自身如果发生这种变化,岂不是否定了自己,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这有点不对,因为若是这样,它就不能称为“本”了。这里应该产生了另外的一个“心”,它覆盖了本心,像书籍被覆盖了一层灰,像清川被倾倒了污水。

  王维先生写了这样的诗句,自然对这个后来的“心”有所不满,所以要来一个回转,从忙中闲下来。这个,也许是重现“本心”的路吧。王维在这条路上似乎有进步,因为后来他又写“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从“闲心”走到“万事不关心”,不是进步吗。

  李白和王维比起来,似乎就较为凄惨了,因为人家王维是“素已闲”了,而李白却总想闲而不很凑效,“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他在不停地清洗,但好象总洗不清,总闲不了。“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自然谈不上“素已闲”了。所以,李白先生只好说话凶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可想象李先生披头散发摔杯而去的一道风景。

  4、心灭: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孟浩然的这个“心灭”,曾经让伊沙从板凳上跌落,屁股亲吻了大地,不知道伊沙之心和孟夫子之心发生了什么碰撞,以至于如此。我想,孟夫子比王维来得更猛,王维只是想从那个“忙心”中再闲下来,而孟夫子,直要将此“忙心”给灭了。呵呵,难怪李白崇拜得很,“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是“白首卧松云”。李白确实是个精灵,此一“弃”字,直与孟先生之“灭”字相通。

  从“红颜”到“白首”,真是不容易啊。人说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灭一次心容易,难的是灭一辈子。

  还有一个人似乎走得更远,就是柳宗元,他简直连本心都视为无了,“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心都无了,还灭什么灭呢?就像那岭上的白云,随风去哪儿就去哪儿吧。这也许是受了道家庄子的影响吧。

  5、心荡: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耶酥讲道,常用比喻,这可以理解,因为有些无形的东西实在不好直接说明。我已说过,此处所说的心,不是医生手术刀下的心,那个心,端出来看就得了,打个比喻也很容易,像个桃子,只是红得有些不正常。

  现在丘为这句诗,使我得到一个关于本心的比喻了,就是可以荡漾的秋水。

  以前看过一幅画,题名《秋水无声》,画的是秋日的山林和平静的溪水。秋水无声,但是微风吹过,总是可以荡漾的,浅波细纹,实在是令人会心而不需言说的。所以,柳宗元又说:“澹然离言说,悟乐心自足。”(《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这是一种乐。儒家是一种乐文化。

  6、心止: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韦应物《东郊》)

  心可以荡,自然也可以止,心如止水嘛。但这两句诗中的“心”是与“迹”相对而言的。

  人常说“人在江湖”是“身不由己”啊。不由己之“身”,即是犹遽之“迹”。陶渊明最讨厌“迹”,影响后来的诗人也讨厌起来。韦应物这两句之后接着就说:“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都想想陶先生那样逃脱“心”之“行役”,回到“本心”状态中去。

  他们都感到“心”与“迹”相分离的矛盾。

  7、老臣心: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但有一个人态度不同,这就是杜甫。

  他的心是老臣心。

  这颗心常常很脆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他好象不知道有所谓的“本心”,因为他忙于感时,忙于悲悯万方之难,这万方之难当然也包括自己和家庭的艰难苦恨。

  但他也欢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好象不知道有“本心”,他只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只是对着滚滚长江发呆,对着潇潇木叶而悲秋。

  但是,这是一颗具体的“本心”。他可以将“心”“迹”相连,他的心就是迹,迹就是心。

  他是艰难苦恨中的活生生的一颗“岁寒心”。

  8、此外还有什么心呢,在“本心”前进的道路上。

  有妾心: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有寸草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父母心: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有太多的客心和乡心: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祖咏《望蓟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还有芳心和春心: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李商隐《落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最后,还有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06-7-28

标签: 唐诗三百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