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孙洙的唐诗三百首

诗句网 400 0

清代孙洙的唐诗三百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代大城知县孙诛号蘅塘退士,两任大城知县。他从四万八千九百首唐诗中选编三百一十首,辑印成册,名《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孙洙(1711年—1778年),字临西,又字苓西,清代金匮县(即今江苏无锡)人,别号蘅塘退士。孙洙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及第,翌年任大城县知县,后任卢龙县知县、邹平县知县等职,官至江宁府教授。他曾编选了《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诗大都具有代表性,艺术性强,流传广泛。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的说法,成了读书人最喜爱的诗集。除《唐诗三百首》,孙洙还著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清代顾光旭编《梁溪诗钞·卷四十二》、窦镇《名儒言行录·卷下》均有其记载。

  乾隆四十三年孙洙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安葬于无锡景云乡陈湾里。

       任职大城

  孙洙家境贫穷,自幼即爱好学习。据传冬季天寒,家中无钱备炭火取暖,他却手中握着一根木条,诙谐地说“木能生火”,以抵御寒冷。由于学习勤奋,学业大有长进,十五岁就中了秀才,三十三岁中了举人,四十岁得中进士。

  孙洙在得中进士第二年,即乾隆十七年,被派往直隶顺天府下辖的大城县任知县。清朝学者窦镇所著《名儒言行录》中记载,孙洙到任即深入民间,“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淳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须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当时大城县的子牙河每到雨季水患严重,为了预防水灾,他甚至捐出自己的薪俸疏浚河道。在他与百姓共同努力下,大城县三年获得丰收。

  孙洙为官时仍好学不倦。大城县官署陈旧窄小,他就将用作厨房的老屋辟为书房,给它取名“补庄”。房中置放了大量图书,一有空暇即在这“补庄”书房里浏览、诵读,不知疲倦。在这里他曾留有一首《七绝》:

      自悔不作田舍翁,

      薄田一顷勤春农。

      误戴儒冠学干禄,

      廿年狂走迷西东。

  诗中表现出孙洙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回乡归隐的心情。

  后来,孙洙还曾出任过卢龙县知县、邹平县知县、江宁府教授等官职,晚年退归故里。朝廷赏识孙洙博学多才,特授他为“文林郎”的官衔,并两次令他为山东乡试的同考官。

       编撰《唐诗三百首》

  孙洙能文善诗,特别是对唐诗情有独钟,但考虑到《全唐诗》数万首,当时虽有不少选本,也皆体例不一,良莠不齐,风格各异,读者难以接受,于是下决心编选《唐诗三百首》。为此,孙洙下了一番苦功,将数万首唐诗按照盛唐、中唐、晚唐作品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诗体,如古风、乐府、律诗、绝句,编选了三百一十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孙洙编选时还特别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因此,不仅包括久负盛名诗人的诗作,而且还有名气不大,甚至无名氏佳作。在编选时还对作者的简要生平、籍贯以及诗意作了夹注或说明。

  孙洙的继室妻子徐兰英善书工诗,《无锡县志》和《清朝书画家笔录》均有小传,曾得过御赐“江南女士”的印章。在孙洙编撰《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徐兰英也积极参与其中。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若论泽被天下,深入人心者,没有几部书能比得上《唐诗三百首》。自孙洙编成此书,一些唐诗佳作得以广泛流传,伟人英雄读之以言志;达官巨贾诵之以怡情;家家户户持之以教儿童,对普及唐诗知识、传承唐诗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标签: 唐诗三百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