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中一些诗句的闲话(想起来会更新)

诗句网 159 0

  提前说一下,不晓得是否符合版规 我看了下那个“闲闲书话旨归”,貌似不违法规矩 呵呵

  ——许久前就有一个念头,为自己脑海中残存的一些美好的诗句写点东西,却迟迟未动笔,昨夜与朋友聊天再次谈起,今天终于努力开始起了一个头,希望以后能断断续续,但坚持续写下去。

  小的时候,每到秋天因为秋收的关系就要忙好长一段时间。老家当地秋收的农作物主要是辣椒、玉米和豆类。豆子从地里连蔓割回来堆在门口,然后端个小凳子坐跟前,再一个一个的摘。旁边放一个蓝白两色塑料壳子的小收音机(我还记得是“宝石花”的牌子),一边干活一边听收音机。

  记不清是哪一年,某个秋天的下午,我一边摘豆荚一边听收音机。也不记得是什么栏目,只记得主持人在讲诗词。浑厚的男中音,低沉而缓慢地朗诵了一首词,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清晰的全部背诵出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使我第一次知道了还有一种类似古诗但却叫做“词”的东西,当时忽然就觉得很喜欢这种东西。好多年后,我曾许多次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词,但却从来没有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其实现在想想,诗词本是一体,均是承载和表达人某种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真正喜欢的,并非文字,而是文字背后隐藏的那种情感罢了。

  我的一个表哥,中专毕业后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做了老师。那段时间他恰好读自考,专业似乎记得是汉语语言文学。我当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翻看他的那些自考专业书籍。因为里面很多我在课本上看不到的古诗词,给我呈现出一个完全崭新而广阔的天地。但是书他要收回去的,所以我就努力把自己看到且喜欢的诗词背诵下来,但是那么多我喜欢的,确实没法全背诵下来,所以我就找个小本子,抄录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是我读初中期间。如果说对诗词能有多深的理解,应该完全谈不上。一首诗或者词好在那里,我也没法用理论的语言表述出来,但我知道一点,就是对这些美丽的句子似是而非的理解中,有着我对这些文字的精灵懵懂的喜爱。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记住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人的名字和他们笔下那美丽的句子。

  高中的时候,我已经抄录了厚厚一本子的诗词。很多诗词我也可以整篇整篇的完全背诵下来,自问当时对一些诗词的理解也较以前应该深一些。多少年过去了,很多美丽的篇章我已经记不全了,偶尔想起总是零零散散。拼凑记忆中的碎片,是一件让人既快乐又悲伤的事情,恰如弘一法师那个著名的遗言一样。重新咀嚼那些或豪迈洒脱、或凄婉哀伤、或清淡宁静的句子,不晓得穿越这时空的隧道,自己的心情与作者的当时心情是否能契合?

  (一)关于范文正公的一些文字

  我曾有一段时间很是喜欢宋词,范仲淹是我记住的第一个词人,他的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应该是我记住的第一首词。我后来零零散散曾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对于这首词的解读,大同小异。记住这首词,对我来说,可能更多是当时听到这首词,被文字营造出的那种苍凉感所打动罢。至于文学性艺术性,倒真没想过那么多。其实现在想来,很多打动我的诗句,在一入眼即让我心底一动的瞬间,触动心扉的都是一种直觉而已,真要分析说这种感动是多么的理性,反倒失去了那种感情上的纯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一个“悟”字,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感而已。真要从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分析来分析去,分析的结果有多少又是后人强加上去的呢?写文章本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如果下笔之前想那么复杂,恐怕谁也写不出来了罢?其实所有文字的东西都一个道理,诗词曲赋如是,书法也是,恰如《丧乱帖》好,好就好在一个是自然本性的流露,纵使颜真卿重写,心境变了,字也就写不出那种感觉了。文字这种东西,某种程度上讲是有灵性或生命的,谁都可以学会,但不是谁组合出的语句都能给人心灵的触动。就像前面我说的,我一直以为,文字打动人的,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境,而非“文字”本身。能打动我的,未必就能打动你,也是因为每个人对同样的文字后面隐藏的“意境”感触不同所致罢。

  虽则如此,但我并不反对读一些分析诗词的文章,因为有些分析诗词的文字看了还是能增长不少知识。例如关于范仲淹的《渔家傲》的分析文字,我看过后就记住了一些。不妨将记住的别人的分析成果剽窃出来,掺杂点自己的胡言乱语,在此充一把学者:

  塞下秋来风景异:我自己喜欢这样平淡直接的文字。开篇就点明时间、地点和对大环境的总体感觉。范仲淹能文能武,这首词应该是在戍边的时候写的,所以才有“塞下”一说。北宋的塞下,应该是如今的陕北、内蒙、陕西一带,与辽、金等国接壤处。北方的秋天本来就荒凉肃杀,我一直觉得“悲哉,秋之气也!”这句感叹似乎更应该是针对北方的秋天发出的。杜牧有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李陵的《答苏武书》有句道:“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同样的秋天,一个是“秋尽江南草未凋”,一个是九月份即“塞外草衰”,对于生于江南的范仲淹来说,而今目之所及,遍地荒草。有“异”这个感觉自然也是正常的。想来当时戍边应该时间不久罢?否则多年在边塞生活,当习惯了被塞上的风霜侵蚀了容颜后,恐怕再也不会因为秋风下遍地摇曳的荒草而觉得景色殊异了罢。

  衡阳雁去无留意:初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好奇,湖南有地衡阳,这句话为何提到衡阳?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湖南衡阳有一回雁峰,古人相传秋日南飞大雁至此不再往南。塞下的秋日,大雁结伴往衡阳飞去,似乎一点留恋的意思也没有。呵呵,小时候的秋天,也经常会看到天空中南飞的大雁成群结队,偶尔响起清越的啸声透彻云霄。不是大雁不留恋边塞,实在是生存所致。若真的对旧地一点眷恋也没有,来年春暖花开,又何必飞跃万重关山重回故地呢?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关于“边声”二字,其实就是人在边塞,耳中听到的一切声音罢了。我犹能记得当年在表哥的自考书籍中看到解读这首词的注释中明确的指出“边声”指的是胡笳声、马驼羊等鸣叫声,依据就是李陵的《答苏武书》中有句道:“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这么明确,反倒似乎有些太迂腐执着了些。耳中听到的声音中,最让人震撼的,我以为应该是号角声,呜咽的号声,单调而浑厚苍凉,正是这个声音,才让人从听觉上真正意识到身在边塞而非江南罢。“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则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但不同的是王维的诗句是白描静景,范夫子这句则静中有动。想象下秋日黄昏,残阳如血,大漠边塞,伴随着秋风与各种的荒凉边声,一座孤独的城池,城门缓缓闭上……

  浊酒一杯家万里:似乎当时的酒都是浑浊的罢?我记得古人还有诗句道是“莫道农家腊酒浑”。记得有个分析这首词的文章说“浊酒”就是米酒,因为米酒是浑浊的。大约十年前,在江南,我曾喝过一次地道的米酒,确实有些浑浊。但米酒似乎是江南一带才有,北方似乎很少喝这个罢尤其塞外?但也曾看到一些文字说《水浒传》等中提到好汉一喝酒就是多少碗多少碗,是因为当时的酒不是今天的酒,当时的酒多是米酒,这样的话倒也能解释得通范文正公喝到的酒为何是“浊酒”了。喝酒喝多了人容易控制不住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借酒装疯,我讨厌喝酒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恰恰在于最烦借酒装疯的人。喝多了人要么忘情,要么多情。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应该是忘情洒脱,范夫子举杯时候想念万里之外的故乡,则是多情了。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一开始我确实不明白,后来看注释才知道用了个典故。燕然是山名,据说就是如今蒙古的杭爱山。石上刻字为“勒”。这里的典故是东汉窦宪打败匈奴后登燕然山勒石记载自己的功绩后返回。范夫子这句诗意思很明白,是因为边患未平,自己有家难归。但总觉得这句较之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气势上弱了不少。许是因为霍去病说这句话的时候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而范夫子写这个词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少年人的棱角所致罢?故而语句也谦和了许多,隐隐似乎有一点因为边患致使自己有家难归的遗憾。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三句中,最后一句最是让人觉得悲壮。不晓得为何,好多次想起这句词,我总会想起评书《杨家将》撞死在李陵碑前的杨业。将军白了发,征夫因思乡而流泪,但这样的生活却还得继续,无奈而苍凉。

  许是因为一接触他的词,就是这首悲壮豪迈的《渔家傲》,所以后来看到他那首《苏幕遮》(插一句:我一直觉得姓苏的孩子起名叫“苏幕遮”也蛮好听的,哈哈)的时候,我觉得很惊讶。没想到老先生居然也有这样柔情的文字,不过仔细看看,虽然与《渔家傲》风格有异,但也绝非迥异。还好,这首词我现在居然也全部记得,道是: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我很喜欢“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几句。至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却不是我的风格了,我不喜欢喝酒,更何况现在闷葫芦的性子,纵然“酒入愁肠”,却绝对不会有“泪”流出更遑论“相思泪”了!

  关于范仲淹,还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初三的语文教材中有,全文我记不全了,试着把自己能记住的默写一下(省略号代表忘记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止。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来,樯倾楫催,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至若春和景明,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默写完,百度了一下,发现省略号处遗漏八个字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少时记住的东西,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忘记的,反倒是而今,看书往往看了半天,才发现前面作者讲的什么自己都一边看一边忘光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情怀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能做到的有几呢?寻常如我等凡夫俗子,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心态都总是做不到。隐约记得似乎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一句道:“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想来因身边的事物而或悲或喜的,其实该是芸芸中的大多数罢?

标签: 王维的诗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