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语雷、丁宁:小初高《柳宗元:江雪》同课异构听课随感

诗句网 205 0

  王语雷、丁宁:小初高《柳宗元:江雪》同课异构听课随感

  【一】

  提笔,忽然想到:境界二字。于是,话匣子就从一则轶闻开始了----

  西南联大时,逢国学狂儒刘文典讲课,著名西洋文学家吴宓(号雨僧)只要空闲,必听,并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刘文典总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的时候,总是抬头张目向后排看,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此为一景,亦为一境。

  语文之境,窃以为天地之间。天为文化,地为语言。而,天地之间的行者,曰:语文人。

  语文人的舞台即课堂。课堂境界之妙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在艺术的舞台是相通的,借用一段刘鹗于《老残游记》的描写吧----

  ......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

  此情此景,恰如大诗人李白于黄鹤楼前,掷笔,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好久没有如此振奋,缘于一堂好课。而,好课是不能复制的!......遗憾,但不影响品鉴。正如前面啰啰嗦嗦的慢板,是为了一个赢得雷鸣般喝彩的最强音----

  公元2014年10月14日,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用三十分钟演绎的一堂《柳宗元:江雪》:诚如前述大师之逍遥;诚如前述声音之曼妙!

  【二】

  【第一节】8点30--9点 《小学教学:江雪》

  长春一实验小学教师:田璐

  【笔者总评:散】

  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法。但,教师的朗读、板书、教态、对于文本的理解,以及随机应变,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课堂摘要(转)】

  授课班级:长春一实验小学四年5班。

  教师先后设计的问题:

  1. 这节课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大家看诗的题目,想象诗歌的内容会是什么?

  2. 有没有同学会背诵这首诗?

  3. 大家都会背这首诗了,我们还用学这首诗吗?要学,学点什么呢?

  (学生答:要学诗中的词,字(音),作者介绍,诗的意思)

  4.形式多样的指导性诵读:请学生先自由的读,要求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读准字音;请个别学生范读,让学生指出他认为需要注意的字音;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读每句的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5.教师指出这篇出自江苏版教材(长春版的小学教材没有这首诗)的诗,没有书下注释。那你认为诗中哪些字需要加注释?请你把它圈出来。——怎么解释大家圈画出来的词语呢?

  (老师针对不同的词,引导指出多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绝”,可以用查字典选选项的方法;“径”,学过的哪些诗中,还有“径”字,列举出来,通过学过的这些诗中的意思理解词语;“孤”,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词义;“蓑笠”,可以通过部首猜字的方法理解词义)

  6.请学生互相讲一下诗的大意,请个别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画孩子描述的“画面”。

  7.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或是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请你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8.这场景是寒冷、空寂的,老翁为什么还在垂钓呢?你由老渔翁想到了谁?

  9.教师大屏幕呈现柳宗元写《江雪》的背景文字,要求学生默读,然后回答由老渔翁读出了怎样的柳宗元?

  10.请学生再齐读《江雪》,争取能把自己的心与柳宗元贴得更近,争取都能做柳宗元的知己。

  【第二节】9点10分--9点40 《初中教学:江雪》

  东北师大附中教师:李翔宇

  【笔者总评:紧】

  1、 教师对于课堂控制力“过了”,刚有过之、柔显不足;

  2、如果主持人成为舞台主角,那还要演员干什么呢?

  3、把“仕”与“隐”二字,作为一处教学重点,值得商榷(题目中的“雪”,怎么理解?)。

  4、年轻教师个人素质相当不错,如果好好领会“无欲则刚”;敢于放弃引领,改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课堂摘要(转)】

  授课班级:东北师大附中初二25班。

  李翔宇老师从学生学习过的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与《江雪》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学生理解到《小石潭记》中的景是“小境”,《江雪》中的景是“大境”,但是两“境”还是有共同的特色,即“寒”和“静”。

  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作品景物描写背后作者情感的异同。通过比较文本,学生总结出《江雪》中作者情感有个“孤”字,《小石潭记》中没有。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江雪》诗中是“鸟——绝”“人——灭”,所以作者是“极孤”,而前边的“寒”是“极寒”;“静”是“极静”。

  之后,李翔宇老师宕开一笔,让学生讲讲历史上著名的钓翁。学生讲到了姜子牙,讲到了屈原笔下的渔父。李老师提问,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更像谁?同学展开热烈地讨论。李老师最后用苏东坡评价柳宗元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高度概括了柳宗元诗歌的特点。

  【第三节】9点50--10点20 《高中教学:江雪》

  东北师大附中教师:孙立权

  【笔者总评:妙】

  一妙:开课伊始,干净利落切题。然后,敢“慢”(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公开课上,敢“慢”、会“慢”,就必然是高手!

  二妙: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山西方言朗读、湖南方言朗读、中英文对照学习,既具有趣味,又颇具匠心;

  三妙:感悟古诗意境画面。结合美术,鼓励个性,点拨“一千个人的眼睛里,有一千幅江雪。”

  四妙:抓住了诗眼---雪。......雪,是可以钓的吗?

  这个地方,绝对体现了执教者的文化层次、思想深度。

  【课堂摘要(转)】

  授课班级:东北师大附中高二28班。

  孙立权老师的课集中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柳宗元的《江雪》千古传诵,经久不衰的魅力是什么?

  孙老师首先展示了两首诗词(片段):

  中流鼓楫,浪花舞,正见江天飞雪。远水长空连一色,使我吟怀逸发。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

  ——秦观《念奴娇 赤壁舟中咏雪》

  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舟一叶。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

  ——乔吉《双调·沉醉东风》

  以此指出,像这样化用柳宗元《江雪》的诗词,有几百首;有关《江雪》的画作几百幅,从而提出问题:柳宗元的《江雪》,千古传诵不衰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之前,孙老师出人意料地放出了一个迷人的“烟火”。他说,柳宗元是山西人,我们师大附中语文组的张林建老师也是山西人,所以先请张林建老师用山西话读一下这首诗。——结果,张老师一读,诗韵立显,调动起了在场所有师生的兴趣。

  接下来,孙立权老师先后找了7位同学发言,学生都讲出了各自的见解。比如,有学生认为《江雪》的魅力在于诗前两句的“大境界”和后两句的“小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有学生认为诗中的“千、万”和“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极致的孤独——千万孤独”;有学生认为诗写出了佛家“空”“无”的思想,写出了钓者心中的“禅意”;还有学生认为诗中的“翁”用蓑笠和大雪所“蒙”,给了人无限的遐想;还有同学从诗中读出了道家思想。学生发言过程中,孙老师旁征博引,适时视势地进行了引导。

  学生发表完意见之后,孙老师讲出了他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江雪》的魅力在于:诗中不仅“有画”,还“有人”,“有我”,“有着不屈精神的我”。渔翁是作者的写照与缩影,渔翁象征了柳宗元的精神特质。

  联系写诗的背景,孙老师讲到柳宗元当时的坎坷遭遇,比如被贬千里之外,连遭丧亲之痛,水土不服百病缠身,比如言语不通交流困难。说到这里,孙老师又给大家插了一个“曲子”。他说,柳宗元被贬永州,而永州在今天湖南地界。他是山西人,语言上就不通,与人交流成问题。不信,我们这有个湖南的老师,让她给大家读读《江雪》。——大家会说,她读诗,我们都听懂了,那是因为你知道她读什么。让这位老师随便说两句湖南话,看大家能不能听懂。——这位老师说了几句,大家哄笑。

  接下来,孙老师又结合几则引文说明了柳宗元虽身处困境但不屈的形象: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 久寿书》

  以谪而出,至死不服

  ——田锡《 题罗池庙碑阴文 》

  东坡曰: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哉!

  ——宋人洪驹父诗话

  孙老师又指出《江雪》写尽了“禅意”。他提问:假如你是画家,你会怎样描画“江雪”这幅图。接着,孙老师呈现了几幅有关“江雪”的画作。第一幅是宋代大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幅画中,画家隐去了山、江、雪,只留下了“舟、翁”。比较几幅画作,孙老师让学生体会出《江雪》写尽了“禅”中的“空”。

  之后,孙老师让学生把题目“江雪”和尾句“独钓寒江雪”用英语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汉语简练、含蓄、内涵丰富的特点。点出《江雪》一诗20字,千百年来未曾磨损的独特魅力!

  【三】

  常言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今天,否矣!笔者会坦率地对曹丕说:听小初高同课异构《柳宗元:江雪》,一上午,这一个“雪”字,值了。

  当然,遗憾也是艺术的一种美。......一,类似“钱学森之问”,如果能够从附中高中学生的嘴里大胆流露出来,课堂几近完美啊!二,越是经典阅读,越离不开批判(中性,含有质疑之意。)教者定义的“好”,是不是堵住了学生们创造的门呢?

  教,就是为了教不明白吧?!

  ----2014年10月14日东北师大附中听课随笔。

  【附录:专家评课】(转载:建国的博客)

  评课环节,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部赵士英主任首先对今天的教研活动做了点评。他先肯定了这次教研活动,他说,“小初高异学段同课异构”活动的设计极具魅力,极具创造性,是别开生面的创举。它打破了目前“小初高”语文教学没有交流的局面,让三个年段的语文老师坐到一起研讨语文教学,推动了语文教育12年一体化的发展。之后,赵主任指出了三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都注重了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都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赵主任也提出了自己对课堂的几点思考,比如怎么提问,如何做到不低于学段目标,又不高于学段目标;比如课堂中除了师生对话外,是不是还要强调生生对话;比如除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创造性思维,用不用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等。

  长春一实验小学主任、吉林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任洲仪老师主要针对田璐老师课的设计,进行了点评。她说,田老师的课堂设计具有生本意识、文体意识和学法意识。田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能根据诗歌文体的特征,运用有层次的诵读法进行教学;且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东北师大文学院宋祥教授把自己的点评概括为“六好”和“四启示”。

  一好是活动设计的好,“小初高异学段同课异构”,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二好是主持的好,主持人王春老师前途无量。三好是教的好,田老师的课注重诵读、注重学法指导、善于创设情境;李老师的课准确地提炼出“寒、静、孤”三个字,抓住了渔翁的形象,善于文本的交互结合教学;孙老师“信有格哉”,他的课内容和资源厚重,对诗中禅意的阐释极具高度,语言表达炉火纯青,一般人无法企及。四好是学的好,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达自己观点。五好是听的好,现场是“拥挤不堪”,但是教师听课精神饱满。六好是评的好。

  “四启示”分别是:一、教师授课要有课程意识,教材不是教学的出发点,而是相关的课程标准;二、教师要有资源意识,意识到教材是可改变改进的资源,教师是可挖掘的资源,学生是可开发的资源;三、教师要有生本意识,要思考同一内容,如何教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宋老师提出更大胆的设想,下次能不能搞一个“学前小初高大异学段同课异构”;或是搞一个让孙立权老师教小学生的活动)四、教师要有效率意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力要有提高。

  东北师大文学院徐鹏副教授,吉林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宋胜杰老师也做了点评。

标签: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