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洪江古商城

诗句网 273 0

  根据百度词条记载,王昌龄 (约690— 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013-5-22 07:01 上传下载附件 (9.6 KB)

  洪江古商城(唐代巫州)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它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如今据专家考证,现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2013-5-22 07:02 上传下载附件 (40.97 KB)

  2013-5-22 07:02 上传下载附件 (41.01 KB)

  《通典·州郡》“潭阳郡巫州”条:“巫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宝庆府”条:“……城步:难。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东北巫山,南屈而西为渔渡江,县东南诸水皆入焉。”

  以上文献所载均为今湖南境内城步县的巫山。

  《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宝庆府”条:“……城步:难。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东北巫山,南屈而西为渔渡江,县东南诸水皆入焉。”

  巫水在洪江流入沅水。今犁头嘴古称“溪口”,城东的英明山古称“龙檦山”。

  据杜佑《通典》一百八十三卷推算巫州(龙标)至朗州(常德)武陵陆程六百里,水程泝沅入武陵为八百里。王昌龄贬夜郎即取道由朗州至龙标。观其《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诗》“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可知。

  高力士贬巫州(治所在龙标,辖夜郎、渭溪、思微三县),在上元二年(760)七月。他的《咏荠》诗,即作于巫州贬所洪江:“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借物明志,表现了纵有沧桑巨变,而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宝应元年(762)春末,病中的肃宗下令召高力士回京(在李林甫迫害作为皇子的肃宗时,高力士曾加以保护——见《资治通鉴》二百十四卷)。当力士奉诏来到朗州,始获知玄宗、肃宗父子在十四天内相继去世的噩耗。意外的打击把高力士击垮了。他号啕恸哭,呕血不止。八月病卒于朗州龙兴寺。

  南朝梁天监十年(511),以城东有龙檦山,改潕阳县为龙檦县,隶南阳郡。南朝陈永定三年(559),改属沅陵郡。隋废之。

  唐武德七年(624),复置龙檦县,属辰州。唐贞观八年(634),改龙檦县之“檦”为“标”,置巫州治于龙标。

  明·屠隆 《彩毫记·妻子哭别》:“别亲知,走天涯,过龙标、五溪,我怎顾得路崎岖。”

  唐·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关于王昌龄的贬谪地,存在一定争议。一般认为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另有贵州省黎平县、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湖南省靖州县、湖南省芷江县、贵州省天柱县等多种说法。本人认为在洪江。 我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证:一是王昌龄大量关于风土人情、山水写意的诗词描述;二是古代地理典籍描述;三是周边县市县志和其他古籍旁证材料。

  黔城与洪江长期汉蛮对峙,在北宋之前不可能建治,一直因汉蛮在该地区的实力消长,而从属于芷江(无阳县、沅州府)和少数民族统治的洪江(巫州、叙州、龙标)之间,洪江自古有商人上下码头殖货,王昌龄时期的苗蛮归附唐朝,迁客骚人始居洪江。

  沅水三镇:洪江、沅陵和常德,在沅水流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沅陵历史悠久,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属武陵郡,与芷江(沅州府、无阳县)形成两只拳头,是朝廷征服沅水上游苗蛮的前进基地。特别是今湖南之常德春秋时属楚,战国时为秦掠取置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后汉光武时亦称五溪,为汉将马援所平。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六朝五胡乱华时,部分南蛮亦北迁中原,后魏常封其蛮酋为刺史,东晋叛臣桓玄之子即为太阳蛮之酋。其在江南者均以不同地名名之,如荆州蛮、长沙蛮、辰州蛮。西至蜀中亦有蛮。南北朝时,诸夏政治集团皆利用蛮人以制敌。而蛮人对双方扰害亦颇大。北周天和元年(566 年) ,乃大举征服之,蛮势受挫。《南史》卷七九载:“时宋人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诸党连郡,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种类稍多,户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横溪、辰溪、酉溪、武溪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唐以后长江以北不复有蛮,同化与南迁者皆有之,杂居江南。由于周边地区受中原势力的征剿,很大部分便集结到雪峰山脉的深山丛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震摄古湘楚地段的势力而使北宋统治者惶惶不安。

  事实上,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所有封建统治者已大力加强了对原武陵五溪蛮地区及湘南苍梧之地的控制,连大文化柳宗元都在永州、柳州做过地方长官。只有雪峰山地区、包括渠水、巫水河畔,山峦重阻,幽谷深涧,交通极不便利,中原统治者可说望山兴叹,在洪江这个码头反复上船下船,苗蛮叛服无常,更加无力深入其间。是以。是以今洪江、会同、靖州、通道、绥宁、城步、黎平等县市的蛮獠民族,没有王化,自为生理,才真正地堪称为“五溪蛮”者,当时中原封建统治者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伙不负担任何徭赋的“蛮獠”人。不管怎样理解,黔城处于与南三县蛮獠针锋相对的最前线,不可能设置县治,由于北宋时期南江16州互相内斗,实力大减,才被朝廷收拾,应当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有史书详细的记载。两宋时期,朝廷以辰州(今湖南沅陵)、沉州(今湖南芷江)为据点,开展对湘西、黔东、鄂西、川东民族地区的经营,继续推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适之”的羁縻政策。在荆湖路设置三十八个羁縻州,州路设四十九个羁縻州。而像洪江苗疆这样的小羁縻州县多达上百,由当地苗王节制,凤凰、洪江很多地方都是这种情况。

  宋熙宁四年(1071)辰 州布衣张翘上疏陈南北江厉害。他说:“南江蛮虽有十六州,惟富、硖、叙州仅有千户,余各户不满百,土广无兵,加以荐饥。近向永晤与绣、鹤、叙诸州蛮自相仇 杀,众苦之,咸思归化。愿招富、硖二州,则余州自归。”宋神宗采纳张翘的主张,于七年,遣章惇领兵压境,派人入各州劝谕,“开其酋以祸福使为士民”,对民 众均赐土田,贷牛种粮,教之耕犁,以衣以食。各州首领莫不率众归附。南北江正式纳入宋王朝统治之下,各州之间“强弱相凌”、自为仇敌的局面自此结束。

  崇宁元年正月起知南康军,时方开边,蛮寇扰辰州。七月除亶[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直龙图阁、知荆南府、荆湖北路都钤、辖辰州。故黔中郡历汉唐皆建郡县,至五代始弃不通,然亦有内属者。熙宁元丰开复沅诚,而元祐中又弃之,自是猺人恃险难制。亶图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将,授以方略,斩贼首并其徒党三千馀级,俘数百人,破洞百馀。遂分叙浦、辰溪、龙潭为七,以忠顺首领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诏亶兴复诚州,乃进屯沅州,兵未压境而渠阳五溪降。胡耳西道最为僻远,至是亦请命天子为之告庙,肆赦改诚州为靖州。亶复计议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丰山、贯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飞山之东,猺人出人多以为障蔽,亶乃选形胜,得飞山福纯坡,建新城,最为控扼之要。

  “惟富、硖、叙州仅有千户”------富州(未知),硖州在安江附近,那么,这个时候的羁縻州外之化外叙州是哪里?杨再思废绥宁--城步之间的古叙州后,在靖州设立诚州,崇宁二年(1103)诚州改为靖州,因此, 这个“叙州”应该也是五溪土豪苗族自封的州治。

  这个历史上最后的“叙州”在黔城吗?不太可能,当时黔城也已经于1075年建立黔阳县治,靖州吗?更加不可能,靖州已经率先投降舒亶,成为围剿五溪蛮族的县治,而且会同、绥宁、城步这个时候也已经建立了县治,这些县治军事意义大于民生意义,刚好像一个锁链一样围困了雪峰山下巫水流域的苗境(含硖州安江),那么,对于一个在诗人的描述中已经是烟火万家的商贸物流中心的洪江来说,这个历史上最后的“叙州”有可能是洪江苗王自封的名称(朝廷没有承认的)。

  可以说,是北宋铁锁巫龙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及蛮州内斗消耗,使得舒亶在洪江(叙州)、安江(硖州)、靖州(诚州)最后不战而破了历史悠久的五溪蛮。

  由于洪江(巫州)以上清江滩多水急,航道狭窄又浅,必须在洪江将大船换乘小船,守住洪江,就守住了西南门户;洪江地形像一个大布袋,也非常适合布阵排兵,以一当十;洪江的后勤补给通过巫水、清江顺流而下也非常方便;后人常常将潕水误认为巫水,因为芷江上游也有一个小洪江,从而以为黔城是巫州。包括守敬也在《水经注疏》里搞错洪江的位置,原因是受清朝的黔阳县令曾钰,叶梦鳞打造黔城是龙标县治、修芙蓉楼的影响。洪江历史上重商主义严重阻碍了对自己历史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不入中国版籍,不参与朝廷科举,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宋以后至满清时期洪江仍然是自由贸易的几十条码头之地,实行高度自治,没有地方政府,也没有地方县志记录,给邻居黔城创造了假冒洪江唐代至北宋部分重要历史地望的机会。其实,洪江就是从唐朝开始到五代、杨再思时代以后苗蛮割据、叛服无常的巫州(龙标),历史记载也证明了这段时间反复搬县治、改名称,到北宋1080年左右,洪江才与安江一起最后怪怪地真正举手投降朝廷的。真正要搞清楚的历史,就是洪江在唐朝--五代--北宋这段历史,因为很多典籍记载都指明了巫州在洪江,又因为黔城与洪江在历史上就一直纠葛不清,使得专家学者将黔城误以为是洪江也就情有可原了。其他历史都已经很清楚。洪江作为沅水三镇的第一镇,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由于洪江(巫州、叙州、龙标)虽然是朝廷册封的少数民族县治,然而叛服无常,不是长期处于朝廷控制,首先需要确认的一个事实是黔城属于朝廷的军事屯堡,实行朝廷发配、募招的汉人军垦戌边制度,不存在少数民族居民。而王昌龄左迁的巫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唐王朝派去的官员都是去挂虚职的,王昌龄就任的龙标尉氏什么官?为什么不任命他做县太爷?因为这些县太爷都是当地臣服朝廷的酋长世袭的。这些朝廷册封的州县推行的是“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适之”的羁縻政策,正史对这些叛服无常的州县不可能浓墨重彩地去记载,而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在王昌龄的诗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密码:

  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说明龙标在沅陵上游的某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溪口与沅水相连。这就排除了清江上游的隆里和黎平。而潕水口的黔城和巫水口的洪江符合条件。又,巫水口的洪江古名巫州,龙标建治巫州,可以推论龙标在洪江!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个景致的描写与洪江(巫州)与黔城(无阳县境)之间的横岩风景、地理位置完全吻合!

  送崔参军往龙溪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本文“龙溪只在龙标上”,说明了黎平的龙溪在龙标县治的上游,那么,龙标就可以认定在黎平与沅陵之间的沅水边上了。

  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黔阳人认为这首诗作于洪江古城郊沙湾乡。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洪江从古至今,江边的吊脚楼非常出名,橘柚是洪江一带的特产。

  送程六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青鱼是洪江回龙寺、天柱峰、大湾塘深潭里的特产鱼类,青鱼片炖脍橙皮荠菜是王昌龄在洪江首次发明,以前当地人将荠菜作为猪草使用,现在是洪江味极鲜美的一道地方菜。芷江古名潭阳。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非常明确地指明了王昌龄在沅水与巫水交汇的洪江送别柴侍御去武冈。洪江去武冈两条路,一条是水路走巫水到城步换乘马车;一条是陆路翻山越岭的千年古道。

  别皇甫五

  淑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

  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湖南学者认为:楚山-----雪峰山,溆浦与洪江(潭阳郡治龙标)相隔雪峰山。

  断句

  朝荐抱良策,独倚江城楼。[述情《诗式》]

  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沅志》

  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送别》

  大历五年(770),改巫州(洪江)名叙州,治龙标县(在今湖南芷江东南唐纠山,洪江),领龙标(洪江)、朗溪(会同)、潭阳(芷江)三县。属黔中道。五代前期属楚国,后属后周朗州大都督府。宋熙宁七年(1074)废。

标签: 王昌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