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讲演录[22/王昌龄]

诗句网 125 0

22/王昌龄

     王昌龄总让我误以为他好象整天在打听谁谁谁又要走了或出远门了,因为在他所留下的182首诗里,有32首皆是以“送”字打头,恨不得把身边的朋友们都“送走”,他写诗才过瘾,才有的可写。我这样说其实是开个玩笑,不过,从中能看出他的朋友很多。

     事实上他的朋友就是多,只列些知名的就很可观----王之涣/高适/岑参/张九龄/裴迪/李颀/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崔国辅/李白/崔颢/綦毋潜/刘慎虚……而我们不大熟悉的一些名字就更多了。从这一侧面也可反映出,诗人之间的相识好象很容易,就是以诗会友。我作为当代诗人,有切身体会,只要我有机会去外省,无论出差还是游玩,事先知道那省中有几个诗人,打个电话就能见面,彼此也就很快认识了。当然,交情能有多深,就要看发展了。

     许多人熟悉王昌龄,主要因他那几首边塞诗,诸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烽火城西百尺楼”/“琵琶起舞换新声”之类的,我若再讲,就真的很惹大家烦,故免了。我想讲的是,王昌龄这一生,其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并不在边塞,而是内地。即使在新旧两唐书的传记史料中,我们甚至也找不到说他去过边塞的半个字。能找到的,仅限於他自己的诗。他的《塞下曲/之一》有“八月萧关道”句,考“萧关”,大概在今天的甘肃/固原县境内。《塞下曲/之二》又有“黯黯见临洮”句,再考“临洮”,也在甘肃,就是今天的临洮县。《从军行》七首里,又有“玉门山嶂几千重”句,考“玉门,在今甘肃/玉门市。还有“碎叶城西秋月团”句,考“碎叶”,就是李白的出生地----原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当然,我们也决不能武断地判定凡是他诗中写到的地方他就一定去过。可话又说回来,他的好诗却都是边塞诗,倘没去过,就一定不会有如此生动的感触。

     昌龄何时去过西北甘肃一带的边塞,很不好说。从他的诗最早选在《国秀集》的时间看,当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5年)之前,因《国秀集》成书於天宝三年。但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五岁了,也就是说,五十五岁前,究竟在哪年去过边塞,不知道。傅璇琮先生判断说可能是在开元中期,就是他三十七、八岁时,但为何而去,也不知道。据考,昌龄登进士第差不多也在三十七、八岁,并与常建同榜。登第之後,即在长安做了九品的校书郎,他结识孟浩然、崔国辅等人,就在那个时候。而在长安期间,他是最有可能去西北边塞的,因为长安属陕西省,与甘肃邻界,距离很近。他中博学宏词科则是在四十五岁上下,此後,就调任为泛水尉。泛水在河南境内,但河南境内有两个泛水,一是东泛水,在中牟县;一是南泛水,在襄城县。究竟是哪一个,也不可考。

     顺便一提的是,有关王昌龄的籍贯,也是一直不能确定的事,大概有三处之说,即太原、江宁和京兆。太原属山西,江宁是南京,而京兆则是长安(今西安)。傅璇琮先生经过一番很麻烦的考证,倾向昌龄为“京兆”人。我以为,除这三个地方,也还有第四个线索,那就是“洛阳”。昌龄有一首著名的七绝,题为《芙蓉楼送辛渐》,其中有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中大致可以猜出“辛渐”这人很可能与昌龄是同乡好友,准备回到家乡“洛阳”。而昌龄的这一句诗,其意思是很明确不过的,就是说“辛渐呀,等你回到洛阳後,倘若遇见亲戚朋友向你打听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说,我的心依旧如玉壶里的冰一样高洁”。希望我的“洛阳说”对学者们继续研究探讨昌龄的籍贯,能有所提示。

     在《全唐诗》里,他的诗被编成四卷,但你只需直接翻到第四卷开始看就行了,因为第四卷里的诗差不多全是七绝和五绝,而昌龄的好诗,基本也是七绝。明代焦竑在《诗评》一文中说:“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这里的“龙标”指的就是昌龄,因他晚年曾被贬於广西“龙标”。而“陇西”指的则是李白。清人王世贞也在《艺苑卮言》里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清人宋荦的《漫堂说诗》也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王夫之则更进一步称赞说:“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昌龄曾任江宁县尉),将昌龄七绝推为唐代第一。

     昌龄的七绝,大致有三类主题:一是边塞,二是赠友人,三是宫词。边塞主题被称为“唐人七绝第一”的,便是那首著名的《出塞》。而这首诗的贡献,我以为就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上,它一下子就把古今的“时空”拉近了,仿佛上千年过後,社会依然没什麽进步,月亮和城关便可作证。当然,没有“进步”的岂止是“物质”,也还包括了人类连年不断的“征战”,导致“送死”也与古代一样,永远是“人未还”。明月与城关用在这里,其实也有类似於“历史所发生的一切/也都会被明月与城关看在眼里”的意思,人事虽有代谢,物质却恒久不变。

    昌龄赠友人主题的七绝,我喜欢那首《留别郭八》----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留别”二字,说的不是送对方远行,而是自己要走,把对方留在那里;换言之,是那位“郭八”来送王昌龄,昌龄临行前写此诗“留”给郭八。历代欣赏者评昌龄赠友人诗,选的都是那首“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倒以为那一首不如这一首,因为“回头不语但垂鞭”,让人感觉他与友人的情谊更深沉,以至於自己不能再说什麽,赶紧挥鞭打马快些离开,否则将痛不欲生,鼻涕眼泪说不定会像黄河般地止不住了。

     昌龄的“怨女宫词”,其写作的意图并非真是打算替宫女来“怨”,而是借了这个“宫女之怨”,抒发一下自己的“不快”。比如《西宫秋怨》写道----“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若看字面上的意思,当然是说失宠的宫女皆眼巴巴地渴望能得到皇帝的再次召唤。但字背後,那“空悬明月待君王”显然就是在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了。

     新旧两唐书上说,昌龄是因“晚节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不保晚节、不拘小节,才被贬为“龙标尉”的。但他究竟是如何的“不护细行”,史料毫无记载。好友常建因此赠他一首诗,其中还有替他鸣不平的句子说:“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看来是受别人的“谗言”所致。李白得知他被贬龙标,也有诗赠他道:“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昌龄的结局很意外,是回到家乡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他如何得罪了那位闾刺史而招来杀身之祸,依旧不得而知。杀一个诗人,即使在今天,也是件很简单的事。好在他的诗篇是杀不掉的,正如他在被贬之地龙标写下的一句诗----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2003/09/05於问天楼

标签: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