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东转河西

诗句网 174 0

十年河东转河西

   “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这是咱老百姓在受穷时最爱说的一句自慰话。这句话虽是自慰,但也颇具哲理。它说明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与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生拼搏能有几个十年?十年前我在河东,在乡镇从事农村工作,历经的主要工作是党务、农业、计生、财贸。“上面千条綫,下面一根针”。为搞好工作,我面对过各种各样的阻力,处理过各种各样的难缠事,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真是“权施一时一地,酸甜苦辣备尝”。十年后我在河西,那是1999年8月11日,我终于从乡镇调到县文化局,开始了我有生以来最挚爱的文学事业。

  从乡镇副科级调到县文化局当办事员,这是人们匪夷所思的事。好友劝诫我,老领导批评我,他们的共同看法是:从来没有见过你这样的人,人家都在争取升迁,可你为了进城却去文化那个清水衙门当办事员!是的,好友和领导的关怀都是善意的,可我之所以“王小盖猪圈,一心面朝南”。那是因为我认定了这条终身无怨无悔之路。

  当时,文化局的办公条件较其他单位差得多,这应该是所有文化部门的共况吧。我被安排在一间四人办公的房间。一张旧桌上不知被谁用刀刻了字,划满了痕。一把椅子,坐上去被我压得“吱吱”地作响。我的一个同学是某局的一把,他看过我的办公用具在背后对我说:“我给你买一套新的,怎么样?”我说:“谢谢你的好意,你的心意我领了。你看,大家都这样,我能搞特殊吗?!”老局长安慰我说:“嗨,老弟,我们这来了个大办事员。你甭看这桌椅破,说不定能写出大作品!”我听后欣然,暗暗在心底佩服说:“老局长有眼力,你就等着瞧吧!”

  就在这张桌椅上,我开始了写作。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剧本还有报告文学等方方面面。从这时开始我每年在地、市级刊物和省报发表作品都在十五篇以上。那时,全地区四县一市,其他县都有文联,唯独我县空白。全县文学队伍一盘散沙。我写着写着就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于是,我一边写作,一边留心在报刊杂志上发现我县文学新人,发现一个联系一个,联系上了就约他们到我这里见面、熟悉、聊天。最先接触的是骆泽会、王亦标、刘兴品、陈红梅,因为这些人都在城里工作而且是功力深厚的年轻老作者。可对农村作者,我是一无所知。一天,我在张报纸上见到了一篇我县作者写的散文《年俗画》,于是这个叫韩昌盛的作者就进入了我的视线,起初有人对我说是新集中学的,我一找没有,又有的说是城南中学的,我一找还是没有,最后,我到教育部门打听才得知他是丁湖镇樊集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于是,我给他打电话邀请见面。接着是骆美英、袁浩、叶奎、吴恩业、王丽华、吴昊、孙龙、傅浩洋、金玉、谭献双等一大批文学新人被我组织起来,并且参加了宿州市作家协会,我还被当选为宿州市作协副 。有了市作协,我们就觉得泗县文学有了依靠。我们在一起团结如一,醵酒交流,共同分享我们的各自成果。我们不断发展壮大文学队伍和所取得的文学硕果得到了县宣传和文化部门领导的认可。于是,我们在文化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于2002年11月16日,成功举办了沱湖笔会,主题是“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歌颂改革开放”。在这次笔会上,集全县文学、书画界知名人士120余人开赴沱湖,书写沱湖人在党的富民政策下家家养鱼养蟹,户户富得流油的真实场景;同年8月,我的报告文学《穷乡僻壤铸师魂》荣获《人民文学》“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征文三等奖,并进京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领取了奖杯和获奖证书。那时,文化局和老年大学门挨着门,老年大学有个诗词班,他们讲课时,我如果有空就去听听。时间久了,就和他们渐渐熟悉了。特别是杨老化民先生最为热情,他是一位离休的老文化干部,能诗善词,积极性很高,没事就敲我的窗户找我聊天,聊着聊着我们就成了忘年之交。和老年大学诗词班联系多了,就和他们一起策划搞笔会,那是2004年重阳节,我们搞了一次“重阳登朱山文学笔会”,我带着一批年轻作者,搀扶他们登山了朱山顶峰,参观了饮马池、龙嘴、梁时忠臣朱买臣墓和山下的马场古槐、古井;同年,我的中篇报告文学《悲壮之歌》获“中国新闻出版社”、“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作家杂志社”、“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武警杂志”联合举办的《共和国颂歌》征文三等奖;2004年8月,我们和泗县中学联合举办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诗歌朗诵会”;同年,我的散文《小桥流水人家》和词《一剪梅 &#8226; 月夜<2>阕》分别获中国新闻社、全国科教文卫委员会举办的“中华纵横”诗书文画摄影大赛二等奖、年终我被市文联评为全市“十佳”文艺工作者;2006年4月22日,是泗县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天,“泗县泗州诗词学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和县政协 戴朝华的牵头组织下正式成立,我号召宿州市作协泗县籍会员38人集体加入了泗州诗词学会。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泗县文学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自己的家。学会出了自己的报纸《泗州诗词》;是年,我们组织了一次“洪泽湖笔会”,开了三辆车,一行50余人参观了明祖陵、古泗州遗址和湖中的老子山;2007年4月7日,我们组织了“古泗州文化采风”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到了宿迁市的项王故里、洋河酒厂和洪泽湖中的穆墩岛;2007年8月12——13日,我们组织了为期3天的“山东日照行”,亲身感受了大海的情怀;2008年1月22日,我们在广电局六楼会议室,举办了2008年“迎春诗会”;2008年4月5日,我们为给古汴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声援造势,毅然组织了“泗州作家古汴行”,我们30余人在长沟唐河的汴河口举行启动仪式后,手拿旗帜,步行了56华里,于下午4点走完全程,沿途考察了烽火台、鹿鸣山、永乐桥、虹灵沟、羊城湖、周庄、义井码头、古城河、枯河头等文物景点并写下大量诗文发表于省市报刊,泗州电视台作了跟踪采访并做了专题报道;2008年4月14——17日,我作为安徽省司法厅、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组织的“狱警风采”采风团的一员,参加了白湖农场、安徽女子监狱、宿州监狱的实地采访,写出了《文明监狱铸辉煌》和《警花背后的故事》,并被刊载在《安徽监狱》和《大散文》报;同年9月,我加入了安徽省作家协会;10月17日至22日,我被省散文家协会抽调到“见证阜阳崛起”采风团,亲临阜阳作了5天考察,写出了3000字的《阜阳散记》;11月1-2日,我们一行20余人举办了为期2天的泗县文化旅游资源考察,2天时间我们走遍了全县十三个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及阴陵山、江上青牺牲地、胡大海墓、石龙湖湿地等旅游景点。通过考察,我们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该项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方面向县有关部门提交了报告。2009年10月16日,我力主与泗县荣城置业有限公司联姻,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安徽省散文家协会“锦绣华庭”金秋笔会。同年,我还被宿州市文联、作协评为“十佳中青年作家”。成为2008至2011年《中国作家》签约作家。2011年6月19日,我又和泗州诗词学会、泗州戏艺术研究会一起,成功举办了迎七一“种子杯”诗歌朗诵、泗州戏演唱会,为庆祝建党90华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多年来,我用手中的笔倾一腔热情和大家一道,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热情歌颂改革开放,歌颂新泗县。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文学队伍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词、文达10000余首(阕、篇),集体、个人出版诗词集《霜风》、《金秋赋》、《兰斋吟草》、《诗词墨影》等40余本;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县在著名作家高正文的策划指导下,正式出版了十四部书文学书籍,一是我的散文集《小桥流水人家》、长篇小说《柳色如烟》、诗集《大地飞歌》;二是王亦标的散文集《别个一样轻盈》《缤纷的花瓣雨》《乡情百分百》;三是冯开平的长篇小说《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四是吴恩业的长篇小说《让生命开花》、散文集《歌唱的村庄》;五是韩昌盛的小说集《开往梅陇的地铁》《十六岁的盛宴》;六是骆美英的文集《生命的阳光》《阳光的生命》;七是吴怀平的文集《人生之旅》。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我和王亦标的2本散文集被省散文家协会纳入了“新桐城派”文汇,并于2008年12月13日在合肥举行了“新桐城派”文汇首发式。我除帮助文友和自己出书外,还为县委宣传部、政协编辑、统稿,出版了书籍《泗州风物》《泗州风物&#8226;画册》《泗州游韵》《英雄赞歌》。为挖掘、传承、弘扬泗县的历史文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官不大,清就好,人不大,诚就好。“闲来聊做文人梦,纵馁不生酷吏心”这是我的座右铭。我所选择的文学之路被人认可也好,笑话也好,我全然不顾,我走我的路。我以我笔写我心,“心底无私天地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十年河东的迷惘也罢,惆怅也罢,蒙冤也罢,受屈也罢,都成过眼烟云。十年河西的工作和生活使我情趣盎然,充满了诗情画意。谁说文人相轻,我们彼此就相敬如宾。谁说文不值钱,我们却寄情纸笔,心系千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地与全县文友一道携手并进,为歌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共建和谐社会,大唱赞歌,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铸造新的辉煌!

   2009年1月5日第一稿

   2011年6月23日第二稿

标签: 建党100周年诗歌作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