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句网 167 0

说到宋词和宋代词人,周邦彦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词人。在北宋婉约词人中,周邦彦是最后一位大家,他在继承前辈婉约词人的词风基础上,又开拓创新,融入了多种创作手法,尤其是在慢词的创作中融入了铺叙的方式,极大的拓展了词的叙事功能。周邦彦首开宋词格律先声,成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图片-诗句网

周邦彦其人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28岁时,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和宋神宗功绩,而大获赏识,由太学生擢升为太学正,周邦彦是倾向于支持宋神宗的变法的,属于新党。

宋哲宗即位后,旧党重新执政,被贬谪的旧党官员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宋徽宗上台后,旧党官员又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到提举大晟府。

周邦彦晚年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工作。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2张图片-诗句网

周邦彦绘像

周邦彦的词主要以描写闺阁之情,羁旅之思,感慨身世,咏物抒情为主,词风典丽精工,形象丰满,格律严谨,被后世词人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中对周邦彦的评价是这样的:

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

由于周邦彦词作格律的严谨,以及在词作上取得的成就,到了南宋,他的词风得到了姜夔、吴文英等著名词家的高度赞誉,也可以说,周邦彦的格律词为姜夔、吴文英等格律词人开了先河。周邦彦的词集叫《片玉集》,又名《清真集》,流传于世。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3张图片-诗句网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周邦彦是北宋晚期“婉约派”词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在宋徽宗的时候,周邦彦曾主管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周邦彦的词作在继承柳永对词的创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我们都知道,词在宋代是用来歌唱的,而周邦彦创作的词,进一步规范了词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4张图片-诗句网

周邦彦《片玉集》·书影

首先,周邦彦精通音律,他本身就是一位大音乐家兼高级别乐官,无论是他独立创作自度曲,还是在大晟府期间对旧乐谱的整理上,都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所以周邦彦的词作词句整饬,呈现出词作格律化的定型。其次,周邦彦在制乐的过程中,在一首词中多次转调,音律的程式更加繁复,这就对创作词曲的要求更高了,处处要留意字的声调,平上去入,阴阳轻重,不能有丝毫的混淆。王国维对周邦彦的制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清真先生遗事》一文说,读周邦彦的词作“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根据王国维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光是朗读周邦彦的词作,就有一种极度舒适的语言美感,那么可以设想,如果用音乐的形式将周邦彦的歌词唱出来的话,那种音乐感就更加婉转动听了。最后,周邦彦所在的北宋晚期,词坛上正是慢词兴盛的时候,周邦彦随将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完美地运用到了慢词的创作上。因为慢词在篇幅上要比小令长,所以能更好的融入叙事情节,所以周邦彦谱写的慢词更加曲折回环,他还将虚实结合、时空腾挪的叙事手法以及章法变化等不同的创作形式都融进了慢词的创作中。在北宋晚期的词坛上,周邦彦可以说为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5张图片-诗句网

周邦彦绘像

《玉楼春》表达的情感周邦彦谱写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如我们熟知的自度曲《瑞龙吟·章台路》、《兰陵王·柳阴直》、《六丑》,《西河》等。在周邦彦的词作中,还有一首《玉楼春》的词作,是一首双调词,全词只有56字,虽然是一首惆怅感怀之作,但他将用典、比喻、对比等融进一首词中,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效果。

《玉楼春》词是周邦彦元祐四年(1089)从庐州府教授离任时,重游庐州桃溪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内容并不新鲜,不过是写离情:词人与曾经深爱的女子音信隔绝后,他重游桃溪旧地,回想起从前的旖旎生活,内心无限惆怅之际写下的这首遣怀之作。

但是周邦彦在词作中将深挚浓密的情致巧妙地融入典丽精工的格律词之中,是具有周邦彦词风特色的一首词作。原词如下: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6张图片-诗句网

开篇句“桃溪不作从容住”,词人以典故起调,说的是东汉刘晨、阮肇两人去天台山采药,途中遇仙的故事。这是出自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的一则神话故事。

汉永平中,刘晨、阮肇采药失故道。行至溪浒,二女迎归。食以胡麻饭。求去,指示之。至家,已七世矣。

故事的大意是: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两人在桃溪边遇到了二位女子,姿容甚美,男女互相倾慕,一见钟情。刘晨﹑阮肇被邀到女方家中﹐女子还做了胡麻饭招待刘晨和阮肇(这还能看到当时的饮食与待客习俗)。在天台山居住了半年后,当刘晨﹑阮肇两人返回家中时,发现子孙已历七世。后两人重访天台桃溪,再也没有见到那两位女子。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7张图片-诗句网

后来在唐代的诗文中常用遇仙、会真暗寓艳遇,如唐代诗人杨炯的《和刘侍郎入隆唐观》,就写到:“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元稹的《会真诗》里,也写到:“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元稹的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相遇邂逅的爱情故事。

“桃溪不作从容住”,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像刘晨﹑阮肇两人一样的、天台式相遇邂逅的爱情,但却没有长相厮守,而是很快就分别了。这一句其实是词人对当时旖旎生活以及对离情的追忆,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过用笔较轻。

此处用“桃溪”的典故,还隐含刘禹锡诗中“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意味。这一句典故非常契合词人此时重游桃溪旧地的情境,由此可见周邦彦在选择典故上的精切,以及在词作意境上的磨砺。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8张图片-诗句网

“秋藕绝来无续处”一句,词人用了一个比喻,暗示“桃溪”一别,彼此的关系就此断绝,正像秋藕断后,虽然藕断丝连,但是秋藕却再也不能重新连接在一起了,语调中充满了惋惜悔恨的情绪,尤其还包含着词人与当年桃溪邂逅的女子欲重续旧情而不得的遗憾。

“别时容易见时难”珍贵的东西一旦在无意的轻率中失去,留下的便只有永久的悔恨。所以人们人们常用“藕断丝连”这个词语来比喻一段难忘的旧情和难以断绝的情思。词人反其语而用其意,既显得意语意新奇,又不落俗套,这句也能看出周邦彦在词作方面的创新能力。

开篇两句侧重叙事,词人通过用典与比喻的手法说出了他和邂逅女子的离合轨迹,也为下面叙写“今日独寻”做好了情境上的铺垫。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9张图片-诗句网

接下来两句“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词人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写作手法,意思是说:回想当初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却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词人故地重游,触景生情,追忆往昔相逢邂逅的场景,但是他的思绪又马上回到现实,如今只有他一人独自来到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

次词意上看,这两句又紧承一、二句中的桃溪相遇与旧情难续,往日相逢邂逅的美好情景与现在孤寂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赤阑桥”与“黄叶路”,都是指桃溪,是同一地名的不同称呼,这也避免了词意上的重复。

“赤阑桥”,地名,本来是指安徽合肥城南的一座桥名。在唐宋诗词中,这个名词是有寓意的,它常与杨柳、春水这些表示春天特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杨柳》诗中有“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再如北宋词人陈克的《菩萨蛮》中有“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

在周邦彦的词中,“当时相候赤阑桥”已被词人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就是寓指当初两人相逢邂逅的地方。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0张图片-诗句网

“黄叶路”三字点明秋景,在周邦彦的笔下,词人没有写明与“赤阑桥”一起出现的事物,但是从词作意象来看,词人没有言明杨柳、春水等,但是词义不言自明。也就是说当初两人相逢邂逅的季节是春季,而“今日独寻”却已是深秋时节了。

由此及彼,词中前两句中的“桃溪”点明是桃花盛开的春天,“秋藕”点明荷藕成熟的秋季,两条叙事的时间线索一暗一明,分别写明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

从词意也可以得知:三、四句正与二句密合相应,描写了不同的季节时令和季节里特有的事物,这样的写法烘托了相逢的喜悦和离别的悲伤 。

“赤阑桥”以它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了往日两人相逢邂逅时的温馨旖旎和浓情密意;“黄叶路”以其萧瑟凄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今昔对比强烈。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1张图片-诗句网

词人回忆过去的地点,是在“独寻黄叶路”的情况下生发的,情与景交融,这就是所谓的“情因景而生,词为情而作”。不去刻意追求精工,词意就已经浑然天成了。所以,当初相逢邂逅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连,而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也因为回忆过去的美好邂逅,在今昔对比之下愈加显得情不自禁了。

今昔之间,不仅因相互对照而更见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渗透,使得词作呈现出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复杂。词人虽然是旧地重游,在记忆中追寻往日的温情,在孤寂中重温久已失落的欢爱而已,但毕竟在寂寞惆怅中还有温馨的记忆,还能有心灵的一时慰藉。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2张图片-诗句网

这种丰富复杂的感情,也透露出词人对爱情的执着,或许当初的这次邂逅给词人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忘记的印象。

周邦彦笔下的“赤阑桥”与“黄叶路”这一对意象,内涵已经远远越出时令、景物的范围,而成为不同的心态和人生阶段的一种象征了。上片在今昔对比,物是人非的描写中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悲凉的基调。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3张图片-诗句网

过片两句,词意一笔荡开,由写情转到写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两句是写得是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无数的山峦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时值日落时分,红霞满天,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天空中飞雁的身上。

词人描绘的景致气韵高远,绮丽无比。不得不说,词人描绘景物的文字确实工丽,但是在景物之外,词人以景寓情,透露的却是词人的情感世界,若游丝一样的情感围绕在景物之中,这正是所谓的“情因景而生,词为情而作”。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4张图片-诗句网

这样的景致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词人眼前的无数青山与他漠然相对,更显出了环境的空旷与自身的孤寂;“雁背夕阳红欲暮”固然显示了晚景的绚丽,可这一抹夕阳再美,它很快就会暗淡并消逝在一片暮霭之中了。这阔远中的孤独,绚丽中的黯淡,与“独寻”者的处境、心境之间有着游丝一样的联系。

结拍两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词人束结景物的描写,转入抒情。在词意上,情与景缠缠绵绵,随风飘散没入江中的云彩,像极了那女子的身影。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5张图片-诗句网

词人运用比喻,不但形象地刻画出了当日那位邂逅女子飘忽不定的情景,而且侧面写出了女子轻灵缥缈的身姿风貌。被雨水冲刷到地面上的柳絮,与雨后的地面胶着、粘连在一起,词人笔下的柳絮也被赋予了柔情。

结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此时的心境,能看出他对待这份感情是一往情深的。他心系、牵连着当日邂逅的女子,虽然到了“今日独寻”的地步,但是他依然忘不了这一份令他牵肠挂肚的、刻骨铭心的、难以忘却的爱情往事。

这两个比喻不是词人栝檃前人诗句而来,而是词人刻意的创新。这两个比喻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感情,抒情又是细腻生动的,因而感觉不到雕琢的生硬感 ,只有那种行云流水的自然感。

《玉楼春》:周邦彦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6张图片-诗句网

小结《玉楼春》这个词调,是七言八句的双调词,要求句式整齐。周邦彦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句式又两两相对,通首排偶,对比手法贯穿全词,由于格律的限制,写不好很容易流入俗套,但周邦彦却给人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感觉。

这首先是因为,词人在运用对比手法时,每一组排偶的两句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比如上片中的一、二句与三、四句虽然都是从今昔对比上入手,但一、二句的侧重点在季节时令与因果上,三、四句的侧重点在景物与心情的对比上。正是因为词人从多面的对比上入手,这就很自然的避免了词意的重叠与僵化。

下片的前两句中,词人描写山色的“青”字与描写落日的“红”字,突出了色彩上的对比;结拍两句又转入从女子与词人的角度对比中。同时,下片开头两句,词人一笔荡开,由情入景,情与景既有交融又有错开,在结构章法上也显出了顿挫变化。再加上词人将深挚浓烈的的感情贯注在词中,所以这首词也就具有了一气呵成的感觉。

这首词虽然在写一个悱恻的爱情故事,词人却不着重铺叙,而是以极富情致的笔调抒写内心的感受。无论用典、比喻、还是写景,词作都突出表现那种深挚、缠绵、胶着的感情,那种悔恨、追恋、伤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的执着情感,因此词作充满了深厚蕴藉的情致。

标签: 周邦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