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未解之迷(一)

诗句网 133 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未解之迷

  序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流传甚广,深受大众喜爱的一首唐词。种种赞誉且不说,它又有什么“未解之迷”呢?说在前面,您一定不信:很多很多。可有一个您也许不得不信,那就是:它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对此,学者们一直有争议,说“湘江”、“钱江”或“长江”的都有,只可惜,都没有过硬的依据,难以服众。其实,都是望文生义:猜的。

  或曰:就算它是个“迷”吧,与这首诗的理解有多大关系呢?前贤们不知发生地,不也没影响对原作的解读吗?其实不然,正因为不知其发生地,就不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就必然产生误差。其实,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解读,存在很多的遗漏与误解。

  “哇!你是何许人?出此狂言!”尊敬的读者,您一定也这样想吧?那么,就请先看看我对发生地的解迷,如果还不能让人信服的话,那再说拜拜也不迟吧?

  第一章:解迷发生地

  第一节:西边的大海

  我们尽量从最新的材料说起。翻开2018年出版的于成我《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研究》一书。于先生不赞成“钱江”或“湘江”的观点。认为:原诗既已明确“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个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了。于是,他就直接来探讨是长江的哪个江段的问题了。这种说法,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湘江”、“钱江”也都很长,在诗里说成“长江”又有何不可呢?诗有字限(一句七个字),这句总不能写成:“但见长长的江送流水”(九个字)吧?俗话说,孤证不立。没有更加过硬的证据,仅凭这一句诗,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这个证据,我们后面一起说)。

  再说是哪个江段。这里,于先生赞同李金坤先生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蠡测》一文中所提出的意见:镇江江段。什么理由呢?原文如下:

  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描述的情形来看,诗人所处的地当在镇江北固山,尤其是焦山为是。焦山位于最东,北固山在西,金山在最西,这三座山是镇江历史上的千古名山,或挺立江中或雄峙江畔(焦山,现仍在江中,有“浮玉”之美称;金山,原在江中,古人称誉为“江心一朵芙蓉”,清中叶以后始与南岸相连;北固山,三面环水,形势险峻)…为历代骚人默客登临抒怀的理想处所…实际上,若要论更切合《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情形者,当以…焦山为最。这是因为,在焦山东北之江中,有两座礁岛,一称松寥,一称夷山,分峙江中,形似门户,古称海门。在古人看来,在焦山以东广阔浑灏的水面,便是大海了。

  请看,俩位的依据仅仅是原作开头的那两句诗。如果真的可以这样来解读的话,那么,后文的“斜月沉沉藏海雾”又该怎么解释呢?难道,此时的大海又跑到西边去了吗?

  在这两位之前,人们大多以为:这个“海”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江面的宽。其实,也不尽然。

  张若虚又为什么要说“斜月沉沉藏海雾”呢?

  很简单,就因为唐人不知地心说。他们认为大地就像一个棋盘飘浮在大海上(在什么背上就不说了;当然也包括棋盘周边的一些岛屿)。认为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这个大棋盘上,他们自己在中间,外夷在四面,再外面就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了。所以,他们就认为日月星晨,都是从东边的大海里生出来的,自然也是沉到西边的大海里去的。因此,张若虚的这句诗,不是出于他的所见,而是出于当时普遍的社会认知。正如我们说:地球是在不停的转动一样,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能感觉到地球在转动,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科学常识。

标签: 张若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