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新证兼详解 序言

诗句网 195 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新证兼详解

  序言

  古往今来,恐怕没有哪一首诗能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赞誉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研究者之多了。然而,非常令人痛惜的是:直到如今,它却基本没有被人们所读懂。许多错误,多年来总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一直得不到纠正。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以证非狂,诗中有这样两句: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流传最广泛的教科书里,对这两句的解读是这样的: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试想,如果这样解读是正确的,那么,它与上下又有什么关联呢?一首“顶峰的顶峰”,“诗中的诗”,又怎么可能会多出这样废话呢?

  在理论权威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里,对前一句是这样解读的:

  “徐增(注1)曰: 月华岂易逐得,则便想着鸿雁。鸿雁长乘月而飞,则满身是光,则光似可藉鸿雁以度,而不知月照一天下,一处有一处之光,分毫不可假借。但凭鸿雁那处去,而此处之光一些移不得去,故鸿雁度而光不度也。吴昌祺曰: 不度者,不去也。”

  也就在几年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王世海副教授,在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解说》里还加了一个很长很的“按”,我们摘录部分:

  “续‘月华流照君’而发,想得‘鸿雁’迁度。那鸿雁能度吗? ‘光不度’… … 此句出鸿雁就是欲借鸿雁来传递“逐月华照君’之想。而此处又明言‘光不度’,即月光并不能依靠鸿雁来传递。如此看来,此处出鸿雁,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必要,也顶多是重复一下‘相望不相闻’的空想之叹。”

  换句话说,鸿雁能够传递月光,但月光承载的此份情意却传递不过去。

  (下略)

  《集评》对后一句又是怎么解读的呢?我们也摘一点看看吧:

  “徐增曰: 鸿雁如此,又去想着鱼龙。楼头月光,鸿雁既担不去; 浦上月光,鱼龙或可送来,而孰知其还不如鸿雁多也。因念曰: 江上定有鱼龙。然鱼龙在水,其身非月光之所得照。在水底不见谓之潜。即在水底跃,亦不过在水面发一大圆月光,照其成文而已。”

  不多摘录了,太长,太赘,实在令人可笑。

  这个徐增又是何方神圣呢?百度一下:

  徐增(1612-?)字子益,又字无减、子能,别号而庵、梅鹤诗人。江南长洲人。明崇祯间诸生。能诗文,工书画。代表著作《说唐诗》。

  我经多方查找,才终于弄清楚:教课书的解读与程老的《集评》有关,而程老的观点又出于明代的徐增,徐增这种可笑的观点就这样,多少年来被当作金科玉律,没有人敢去怀疑的流传至今了。

  当然,也有人能正确地指出,这个“长”并不是长短的长,而是“擅长”的长。可惜,也没能正确解读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鱼雁传书的传说。我们知道,古人这么讲并不是因为鱼雁真的能为人们传递书信,那不过是借以寄托相思之情。在这个意义上讲,类似的媒介还有很多,比如江水呀,白云呀,星星呀等等。这两句诗,如果它之前的部份都看懂了,是很好理解的,那不过是诗人把月光这个媒介与鱼雁作了一个比较而已。

  第一句,不仅这个“长”不是长短的“长”,而是擅长的“长”,更重要的是差不多没有人看出来这一句的“度”也不是度过的“度”,而是度量衡的“度”——也就度量或比较的意思。

  这句诗也就是说:

  鸿雁是擅长于飞翔的,但是,要与月光相比,那就无法去度量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无可比拟的。我们知道,光的传输也是需要时间的,但古人认为,光的传输是不要时间的,所以月光的传输速度自然是鸿雁无可比拟的了。

  下一句就更好理解了。这一句中“文”也不是什么水纹、波纹的“文”,而是文书的“文”,也就是“书信”。那么,什么又是“鱼龙”呢?鱼龙不是龙,也不是鱼和龙,而鱼中的龙,也就鱼中最强壮者,相当于人中的豪杰。

  这句诗也就是说,鱼中最强壮的鱼龙,它们再能,也不过是潜入水底与跃出水面罢了,与鸿雁相比就更有其局限性了,它们只有依靠或者借助江、河、沟、渠等水路,才能够传递书信(水成文)。

  人们对这两句,其实很浅显的诗句都没看懂,也就足以说明,对前文的理解也一定是有问题的。

标签: 张若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