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孤篇绝全唐”评价《春江花月夜》言过其实!如何正视其地位?

诗句网 515 0

文/小帅

初唐的星坛上,张若虚可以说如雷贯耳,虽然仅有两首诗流传于世,一为《代答闺梦还》,一为《春江花月夜》。前者于今出名度不高,可后者,却被今人奉之以“孤篇横绝全唐”的名号。

今天小帅就来说说,这个名号如何的名不副实!

拿“孤篇绝全唐”评价《春江花月夜》言过其实!如何正视其地位?-第1张图片-诗句网

本来想像以前一样先为大家介绍张若虚的生平,可翻阅资料只有旧唐书上残存有“若虚,兖州兵曹”六字,生平很难补充完整,因此,今天不对人物做过多介绍。

值得提一嘴的是,兖州兵曹这个职位只是八品官员,俸禄不算高,油水不算大。可是却培养出了如此出众的诗人,包括王维,李白,王勃等古代文学史有名的诗人,才华和官职呈现出反比的状态。本就有才华,只有经历磨练或许才能赢得身后名。

言归正传,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配不上这个名号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孤篇横绝全唐”这是后人对于这首诗的总结,这来源于清末学者王闿运的评价,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郭沫若,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有过议论,评价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我们乍一看,这不就是横盖全唐之意吗?可是闻一多先生后边还有一段:

“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可以见得,他们二者都是将《春江花月夜》置于宫体诗的脉络之中进行比较,他们一定是与张若虚之前的宫体诗范围内进行比较,只有在这个时间范围和内容范围中,才能评价其为顶峰之顶峰。这是名不副实的原因之一。

其二,我认为,《春江花月夜》虽然一开始是宫体,可是后来杨广等人在逐渐的将这个诗题内容进行改造,如果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仍然是宫体诗的话,无疑否定了隋和初唐诗人对改造宫体诗所做的贡献,毕竟,杨广,李世民等上层执政者也对宫体诗嗤之以鼻,看到了其之毒。

所以“孤篇横绝全唐”的说法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过高的概括了这首诗的历史地位。

拿“孤篇绝全唐”评价《春江花月夜》言过其实!如何正视其地位?-第2张图片-诗句网

可是,他被誉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也不可能毫无原因。那这首诗,优秀在什么地方呢?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开创于陈后主,这个诗题的特点就是在整首诗中要出现春,江,花,月,夜这五个要素,张若虚不愧为才子,它不仅满足了第一个要求,还有其独创性,其特色在于将这五者合理的安排在了富有联系的整体中。

春,表面为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暗含着青春之意;江,明为地点,其流动性暗含着逝去之意;花,明为江花,暗指如花之美眷;月,指明了场景,却引起时间之思;夜,点明了大的背景是夜晚所见引起的所思所感,可是暗指着静谧与永恒。

经此一番推论,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构思作品之时,明显的将前三个要素关联起来讲人类的普遍感受,包括,:青春易逝,时光不复返,如花美眷的相思之感。而后两个要素,明确着哲学问题:时间与空间。

而在其之前的《春江花月夜》不是宫体诗就是正在从宫体诗脱胎出的诗作。如: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隋炀帝· 杨广·《春江花月夜二首》

花帆度柳浦,结揽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拂船楼。——隋·诸葛颖· 《春江花月夜》

林花发岸红,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唐·张子容· 《春江花月夜》

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篇《春江花月夜》从隋入唐渐渐的在摆脱胭脂俗气,直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才更显得焕然一新,更为清新隽永。

拿“孤篇绝全唐”评价《春江花月夜》言过其实!如何正视其地位?-第3张图片-诗句网

除此之外呢,各个要素的关联,更为密切妙不可言,古诗伊始,就想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月夜,这个空间只有江,月,或许还有一个人,仅此而已,可是带给我们的感觉是静谧,而非空阔,这便是诗家语的奇妙。

在为我们简单描绘场景之后,由“月”这一个意向引出来了哲学性思考,因为,月亮高挂,好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与我们中华文化望月怀远的思维模式一脉相承。

所以诗人说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许多诗人就停留在生命短暂的这个层面,但!张若虚,灵活的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延展到一群人生命的无限性,即人类传承的无限上。这,便是高度……

可是,这只是简单的过去与现在时间的关联吗?好像也不是这样,为啥呢?

因为他接下来通过自己搞不清楚月亮在等着谁,只能看见江水往东流的落寞引申出淡淡的愁苦。从而“青枫浦上不胜愁”便浑然天成的进行承接,继而写同一个时间不同地点的“离人”愁。

在第三part中,通过思妇和游子的相离又引申出“春”这个意向。刚才我们谈到“春”既可以看做春季,也可以看做青春。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青春已经过半还不能还家,青春就好像被江水流走一样,而这种一事无成之落寞,无期相见之苦痛,最后被沉沉的海雾所遮掩,隐藏锋芒,只是传达出来隐约的,淡淡的愁苦。

拿“孤篇绝全唐”评价《春江花月夜》言过其实!如何正视其地位?-第4张图片-诗句网

可是这种愁苦是什么呢?读完全诗之后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对象,只是觉得这首诗基调哀伤,这便是朦胧诗风的继承。

李商隐虽然也是这种诗风,可是与张若虚不一样的是,他用典颇多,且典故多意,让人难以捉摸。

而张若虚则不一样,他的愁苦是对哲学问题(时间与空间),对人类的普遍问题(伤春,怀人……)的思考,却得不到答案的落寞,所以他不可能深沉尖锐,只可能是淡雅隐晦。

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张若虚提出这两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之后,他没有找到答案,又想让别人寻找,但是却用海雾和摇落的树来遮盖他的想法,凸现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可是却激起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好奇。

这可能就是《春江花月夜》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美誉的原因吧。

《春江花月夜》经历过文学史大浪淘沙的淘汰后,依然能屹立于文坛之上,自是绽放光彩之时。

其超越本体而对宇宙的空间进行思考成为了一代代文人思考人生的导火索。

因此,我们无法忽视其在初唐文坛的贡献,虽然不能和盛唐中唐的诗进行比较。可是称之为“初唐的顶峰”,“孤篇压初唐”确是名副其实!

您对《春江花月夜》有什么想法,我们评论区见啦!

标签: 张若虚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