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

诗句网 483 0

  原标题: 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上)

  

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第1张图片-诗句网


  凌寒松柏有本性

  ——咏松柏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第九》)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有不少值得一读的诗篇。松树作为诗词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

  三国时代魏国诗人刘祯的《赠从弟》,釆用比兴手法,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在风中是多么刚劲!描写松树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这两句是对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正当严冰霜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的腰杆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终年端端正正。用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出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是的,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直接写松树品格,点明主题。“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亊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喚起人们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同时也是自勉: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并劝告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东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借山涧底松与山头小苗的对比,抨击了门阀制度: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的意思是: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下,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小苗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头发白了仍不被重用。

  这首诗以生长在山涧底下的茂盛的松树比喻有才能的人,把生长在山头上,在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比喻无才能的世族子弟。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东晋才女谢道韫十分仰慕嵇康,她写了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以松树象征嵇康: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

  谢道韫心中喜欢嵇康那样似山顶青松一样挺拔刚劲的伟男子、伟丈夫。这首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拟嵇康的诗写出来的,是拟嵇康的《游仙诗》。

  在这首诗中,“隆冬不能凋”的“山上松”就是嵇康的象征,“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非常直率的表达了诗人对嵇康的仰慕和崇拜,她多么希望自己能走进他,好好地仔细欣赏他。然而她与嵇康生不同时,这个愿望哪有实现的可能呢?除非有像王乔这样的仙人能帮助她才有这个可能吧,所以接下来诗人咏出了“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的无奈。最后两句“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则是谢道韫对自己与嵇康这样的人物生不同时、却要与王凝之这样的人物长相厮守的遭际的感叹。

  再看隋代诗人李德林的《咏松树》:

  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

  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

  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诗中赞美松树“岁寒无改色”,不畏严寒,保持苍翠颜色。“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面临风霜冰雪的摧残打击,仍然保持自己的本心,坚贞不屈,衷心不移。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松树的形象赞赏有加,请看他的《南轩松》: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高大的松树,苍劲挺拔,昂首天外。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古人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因松而见其劲,松因风而见其盛。五六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背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最后二句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松树高大的形象,是不畏严寒风暴、品格高洁者的象征。

  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一首《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桦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全诗未见一个“松”字,而句句写松,以衬托手法写出了松与桦、柳、杨、梅之不同:落落出群,青青不朽。

  杜甫于公元759 年末去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旁,手植松树四棵,后飘零他方。三年后再来草堂,见松有感,作《四松》诗:

  四时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四棵松树初栽时约三尺长,三年后有一人多高了。长得繁茂、挺拔,着实使诗人高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喜爱松树,为能天天见到它,亲自在庭院栽种松树,并写有《栽松二首》:

  其一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其二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诗人已年过四十,种这些“未盈尺”的小松,等到它们成阴时,可能快要七十岁了。为什么要种这些小松呢?“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因诗人欣赏松树的苍茫本色。“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喜爱松树保持晚节、坚贞耿直的品格。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的极度喜爱之情。


标签: 冬天诗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