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

诗句网 202 0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1张图片-诗句网

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

邢少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亇脍炙人口、气呑山河的诗句,估计人人都知道。这是文天祥被俘后《过零丁洋》发出的正气歌。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而幸运的是文天祥还有一段与宣城的情结。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而在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文天祥却来宁国府(府治在宣城)任知府,与宣城这块土地及宣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2张图片-诗句网

南宋末年,“苛政搜敛,无所不有,严刑峻罚,靡所不及”,统治者“视人民为鸡豖,惟所咀啖”,造成“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的情形。宣城的情况更不好,为郡“凋剧”,“盘错纠结”,曾经是"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的宣城,商业萧条,农田荒芜,民生凋蔽,而朝廷仍按旧制加紧征收商税,民怨沸腾。文天祥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知宁国府(府治在宣城),辖今宣州区、郎溪县、宁国市、泾县、旌德县、南陵县、太平县六个县。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3张图片-诗句网

文天祥到任后,将政务爬梳条理,他看到“府极凋敝”,过去“税务无所取办,则椎剥为民害”。他一方面奏罢此法,一方面“别取郡计以补课额”,人民欢心鼓舞。我们说,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是一个民生问题的关注者。那些不关心民众疾苦、不忧民所忧、喜民所喜,不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的人,即使自我标榜多么“爱国”,其实是冒牌假货。这种人,一旦获得功名仕禄,往往只为一己之私利巧取豪夺,扰民害民,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最终被人民而唾弃。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4张图片-诗句网

文天祥深入民间,他到泾县视察,特别去拜访震山文孟渊季渊兄弟,写下《过震山别文孟渊季渊兄弟进士》一篇五言古诗,曰:“过震山别文孟渊季渊兄弟进士我为宣州守,秋暮监泾邑。白发二疏翁,坐语共夙夕。千里雁书香,一宗鱼契合。震山开学谱,丹灶忆仙迹。”震山,在现在的宣城市泾县宝峰村,山顶曾有享誉江南的“震山书院,和隋唐时期凌岩寺遗址,书院登其堂必读其书,会收藏众家著作,会刊刻书,纪念学术大师,传播学术思想。文孟渊季渊兄弟,据嘉庆《泾县志·名臣传》载:于1190年(宋绍熙庚戊)与1211年(宋嘉定辛未)分别中进土。

文天祥说“我作在为宣州守,在一个秋末的时节,自己到泾县去督察。因为文孟渊兄弟进士是泾县震山人,文天祥与他们是同宗,曾有过交往,这次特意来看他们。文天祥与文孟渊季渊兄弟进士的情感与兄弟俩对故乡的贡献是非常敬佩的,说,过去他与兄弟俩的交往只是通过书信,现有机会当面交谈了,因为这近距离的接触,话多,感情更融洽。文天祥赞扬第文孟渊季渊兄弟对对故乡文化的贡献。据嘉庆《泾县志·名臣传》载:兄弟俩先后中进土,这不但在当地是文泽乡里的标竿与榜样,而且兄弟俩在震山书院讲学,会收藏众家著作,会刊刻书,以传播其学术思想。震山山顶曾建有享誉江南的震山书院,由此而来,故文天祥称赞他们“震山开学谱”。开学,开,动词。学,学者。开学即启作学者。“丹灶忆仙迹”,名山一般有仙人遗迹,道仙在山中用炉灶炼丹,灶虽废弃,但仙迹犹存。此句用来比喻兄弟俩以前的所作所发为与贡献。这首诗叙述他与文孟渊季渊兄弟的情谊,并对他们“震山开学谱”加以赞扬,表达了他效法先贤和凌云抱负。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5张图片-诗句网

民者,国之基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哲先贤都把民生问题看成与国家共存亡的首要问题,这一点,已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中一次次得到验证。这自然对文天祥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他的个人经历也不无关系。

与乡村父老深入交谈,还特别召集农民父老,发表《宣州劝农文》“五劝”“五戒”。一劝勤耕作,二劝行孝弟,三勤教子,四劝常修善,五劝了王租。五戒,即一戒莫妄状,二戒莫避役,三戒莫拒追,四戒莫尤赖,五戒莫夺路。这些在于提高人民素养和社会道德,守纪守法,以求社会安定。劝农文有这样的句子:太守到郡逾月,被命造朝,辞允不免,且旦夕去矣,犹以职事得出郊,与尔农父老告语一次。因记李叅政庄简公〈名光〉曾守此土,后有一帖云:“仆顷守宣州,今已二十八年。东望双溪叠嶂之胜,感叹而已。因见诸父老为祝:率励子弟,为士为农,仰事俯育;为忠为孝,戮力以事;田畴先时,而毕租税;立身扬名,以显父母。是所望也。”李叅政去郡已久,尚拳拳于宣人如此。今太守与尔父老方此相处,遽然去之,其拳拳又可知。因取李叅政之意,衍为《劝农》五诗,又别为五诗以寓戒酌酒与尔父老诵之。尔父老其以转语乡曲子弟:“能从吾戒而不为恶,即能从吾劝而为善矣”。他日太守在他所遇宣人来,必问曰:“尔父老安否?尔农曾从吾劝戒否?”尔等尚勉以副太守去后之思。在封建社会里,皇权统治一切,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民众疾苦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然而就局部而言,一些有民本思想、较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相应的策略,推行能为民众接受、缓解社会矛盾的政策。写下了《宣州劝农歌》。文天祥的诗歌抒发中节性情,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即三纲五常、忠孝仁义和人格境界。正是这样做的。他两度出任提刑,大力平反冤案,疏决滞狱,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有职有权时,他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6张图片-诗句网

前不久,南陵县还发现了文天祥作封孺罗母墓志铭:“迺咸淳九年,庐陵融斋居士罗氏生母满百岁,融斋之夫人,时年七十六,白发在堂,事百岁母如归礼。子孙孙子,环侍起居,为男女三十有奇,予乡称庆门,必曰新安罗氏…其年二月朔,予从里中士奉币载酒,拜百岁母堂上。母答拜,诸孙皆拜。饮母,母釂酢宾,诸孙各执从,既成礼,夫人视予年家子,不听去,为之留三日,为诗以歌其事。好事者,或为图以传...”在这篇铭文里他赞扬罗母遵守封建道德与规矩,为罗母写墓志铭,一方面说啊文天祥与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另一方面体现他倡导人民群众遵守封建规矩与法则,与《宣州劝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7张图片-诗句网

宣城的山川、人物文天祥也每有吟咏,留有诗篇,如《登双溪阁》、《梅都官墓》等,在宣城任上,文天祥将政务处理后,徜徉于宣城的名山胜水中。他作《题宣州叠嶂楼》:"初日照高楼,轻烟起疏树。峨峨远岫出,泯泯清江去。"《登双溪阁》:"梅花衣上月,把玩为徘徊。"由梅尧臣命名、北宋宣州节度推官李君所建的"览翠亭",到文天祥在任时,"碑埋没久矣",二百年后幸得贤者发而得之,文天祥凝视梅尧臣洋洋洒洒的《览翠亭记》,慨曰:"江山如作,翰墨宛然。"欣然挥笔,为览翠亭匾额题词,并作《题宣州推官厅览翠亭》诗以记之:"寥寥南楼月,至今有遐音。千年一邂逅,共调风中琴。"他拜谒梅尧臣墓,发出了响遏云天的赞叹:"大雅独不坠,修名照乾坤。"又作《祭宛陵先生文集》。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8张图片-诗句网

体察民情,了解民苦,文天祥认为,这只是关心民生的第一步,关键是当政者要有民本思想,实行开明的政治,勤劳为民,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相应的策略,推行能为民众接受、缓解社会矛盾的政策。文天祥在宣州将离任时,在交接时写下《迎宁国交代孟知府》《宴交代宁国知府致语》《回宁国交代孟兵部之缙》《回宁国陈节推容》等文。在《宴交宁国知府致语》中,他言辞切切,希望新领导深入民间,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新的知府也表示,一定把这好地方冶理好,整亇宴会气氛融洽,这真是:“玉堂学士催班鹭,粉省潛郎趣佩麟。来往神仙同碧落,后先岳牧总词人。阳坡共喜瓜时及,朝路相期柳色新。握手论交拚一醉,东风散作满城春。”在《宴交代宁国府致语》中,文天祥言辞切切,他希望执政者像“某等四工乐部,执艺台阶,上奉清欢,下陈俚语,把宣城治理得国泰民安。在《回宁国陈节推容》一文中,文天祥希望陈节继续把宁国府这样凋敝的地方治理好,他还想到,天下像宁国这样的地方很多,“天下事正有赖于方来耳。”文天祥政绩斐然,一年后调任,万人空巷,百姓挥泪送别。史载:"公去之日,百姓即募资立祠。"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9张图片-诗句网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48岁被杀害。消息传到宣城,百姓泪飞如雨,即在城北门外的宛陵驿址,重建"宋文信国公忠烈祠",后又建"文天祥衣冠冢"碑,以永远记之。

宣城记忆之三十四:文天祥与宣城-第10张图片-诗句网

标签: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