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个春天

诗句网 180 0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写了春天让人伤怀的原因:春草、春柳、春啼,这每一个意象,都能让人产生无限春思。但所有景物带来的思绪,又都是随着时局、环境和人的心境而改变的。当一个人走过不同的春天,春天便也会见证他的悲喜。

让我们跟着杜甫,走过他的三个春天。

杜甫的三个春天-第1张图片-诗句网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长安,春。我们都熟悉杜甫的那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7年的春天。半年多以前,潼关重镇失守,京城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唐玄宗逃亡四川,长安沦陷。

这本是春光烂漫的时节,可感慨于时局剧变,花虽还开,却仿佛是在落泪;鸟虽还鸣,却声声让人心惊。国家虽然破碎,但山河犹在,杜甫做了一件勇敢的事——他听说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称唐肃宗,便断然把妻子和孩子安顿在了鄜州乡村,然后只身北上,去追随他的君王。可路上,他却被叛军俘获,押送到了长安。

意外地重来故地,故地却已经不是他从前认识的那个长安。战争的阴霾笼罩着这座古城,百姓战战兢兢,忍饥挨饿,居无定所。杜甫自己虽因官职小,没有像王维那样被叛军囚禁,但也困在了长安。

乱离之中,他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心里牵挂妻儿,却家书难得;悲痛之下,他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想去追随君王,却又追随不到。此时的长安,对杜甫来说既不是国,也没有家。

这是一个多伤痛的春天,在杜甫此前四十五年的人生里,这也可能是最伤痛的一个。国破了,家散了,他之所以还能写诗,大概是因为心中还有希望。耳边传来的每一个关于朝廷和官军的消息,都是他在长安活下去的勇气。

杜甫的三个春天-第2张图片-诗句网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四川奉节,春。忍着伤痛,杜甫走过了他的遥遥八年,在逃出长安、投奔肃宗、短暂为官、又流落四川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有一天——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何北》

这首诗写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也是春天。就在前一年,官军收复了洛阳以及郑州、汴州等多个重镇。史朝义逃奔河北莫州后,他的部将纷纷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中自缢,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终结。

消息传来的时候,他"初闻涕泪满衣裳",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蹉跎,江山收复,喜极而泣。可哭着哭着就笑了,妻儿欢欣,他也"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一生中很少能写出这样的诗,痛快、畅快、欢快!即便是年轻时在"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里,他也不曾如此喜悦兴奋。他沉郁得太久了!已经五十二岁的杜甫,好像突然变回了一个孩子,手舞足蹈。多少个春天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每年春水起,每年春花开,但今年这片青青的春色,却是伴随他和家人回乡的春天。从巴峡穿巫峡,从襄阳到洛阳,一日千里。经历了这八年,才更加知道国与家的重量。

杜甫的三个春天-第3张图片-诗句网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湖南潭州,春。当收复失地的刹那喜悦过后,杜甫发现,经历了战争的摧残,江山繁华已经不在,盛世再难重现。他流落到湖南,遇见了宫廷乐师李龟年,他的老朋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又是春天。这首诗写得很淡,淡如不易察觉的一声叹息,仿佛话没说完,却欲言又止。

李龟年,是开元盛世时最负盛名的歌手、音乐家。最初与李龟年相识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个倜傥少年。那时王公贵族都爱好文艺,经常举办各种聚会,杜甫因为有才华,很受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喜欢,于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杜甫多次被邀请,并有幸听到李龟年的歌声。那时的岁月里,他们都何等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可几十年后在江南的这次重逢,白发已经爬上了两人的鬓角。

这还是一个春天,但不同于他被困长安的那个春天,也不同于他闻听失地收复的那个春天,这是暮春时节,是已经开始落花的晚春。杜甫也不似从前那样大悲、大喜,一切悲喜化作了重逢时一声意味深长的招呼,纵有万千感慨,也都随飞花凋零、落幕了。

杜甫的三个春天-第4张图片-诗句网

结语三个春天,三种心绪。在那个特殊时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体,个人命运和悲喜全系国家安危。有国,便有家;有家,才有诗和远方。

回顾:

春天里有什么,总让诗人感怀?#诗词里的意象#

标签: 杜甫描写春天诗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