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向往此诗中的意境吗?

诗句网 141 0

问题:“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很向往诗里的意境么?

提问老师您好!

笔者以《冬季里的春天》一文作答:

?《冬季里的春天》?

* 苏櫶邑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问题”的出处:

《蝶恋花·春景》(原文)

*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接下来,让我按照“蝶恋花”的格式替苏轼写一首名为《蝶恋花·青少》的新诗:

《蝶恋花·青少》

* 苏櫶邑

冰偃流波浪声小。雪纷飞时,红火炉中烧。白袄厚厚裹树梢。草长之处不见草。

墙里书声声声高。墙外路桥 ,墙里学与考。有朝一日走路桥。一步一步栋梁脚。

要从笔者这里走进苏轼《蝶恋花·春景》的春天里,必须要首先打开笔者的这首《蝶恋花·青少》的“雪花之门”。

在我的少年时期,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砖砌的火炉,柴烟经由圆形炉筒拐一个直角排出室外。炉子的铁盖上,一层一层地摞满了饭盒。热饭时间往往是在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第三节课基本上是从饭盒里飘出的饭香之中度过的。在肚子“咕噜咕噜”的伴奏之下,每一位学生都无比期盼下课铃声早一点儿响起。

教室里很暖和。温暖的空气陪伴我们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学会了“通分约分”、学会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会了如何写《记我最熟悉的人》、《难忘的一件小事》……

就是这样:劈啪作响的炉火把我们带回到七十年代刀斧樵伐的春天。

一队三百多人的学生,手里攥着斧子,腰里别着镰刀,肩上挎着绳子,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浩浩荡荡地走出校门,左拐向南而行。道路两旁迷人的景色,吸引着学生们不住地左顾右盼,后边的人总是时不时地踩一下前边人的后脚,引来一阵阵笑骂和混乱。

路的左边,是一座大山,又高又陡。山下是一片很窄的一片稻田。一头头黄牛

正在用力拉动农民伯伯手扶的犁杖。犁杖翻起的黑土,一块倚着一块,在太阳的照耀下泛着黝黑黝黑的亮光。农民伯伯手里要么手里高举着半截鞭子,要么高举着一枝柳条,只是在半空摇晃咋呼而并不落下来真打。

路的右边,同样是一座大山。山下没有田地,而是一条大河。河的两岸,是高大茂密的柳树,一棵挨着一棵,错落有致,密不透风,犹如两道绿色的大墙,只闻水声,不见浪腾。树墙里,偶尔传出话音,说话人都是操网捕鱼者。这个时期,农活虽忙,但还是有一些善于捕捞的勤快人忙里偷闲抓点鱼吃。

大约一袋烟的功夫,学生们便走到了左侧那片稻田的尽头,由此左拐开始爬山。爬到半山腰,大家便四散开来,开始伐薪。夕阳西下之时,一垛小山一般的柴禾便拔地而起,它要以火红的牺牲精神陪伴学生们快乐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去年回老家祭祖,顺便看看母校。却见两扇散架的铁门有气无力地相互倚靠着才得以不倒。想不明白:这样的门,竟然也用锁头锁着。锁头锈迹斑斑,看来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打开过了。透过铁门向内望去,院子里杂草丛生,堆着几堆黄沙。教室的门和窗户缺胳膊少腿,没有一处健全的。

怎么回事?村落不大,环顾一周,未见有新建校舍。想打探打探情况,路上不见行人。

等了一会儿,还是等不来行人,只好驾车悻悻而去。

虽然,学校不知何故而破败,但那曾经劈啪作响的火炉、那如蝴蝶追逐的伐薪队伍、那农民伯伯悬而不落的半截皮鞭和一枝柳条、那条树墙圈护的大河和捕鱼人的吆喝,还有高年级的哥哥们用柳树皮做成的哨子和用核桃树皮做成的牛角号以及哨子和牛角号吹奏出的永远年轻、永远不老的青年与少年的生命音调,却是一堆永远不灭的青少篝火,借助时代的风势,不忘在每一个冬季都送给我一个暖人的春天。

(作于2020·4·23)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向往此诗中的意境吗?-第1张图片-诗句网

标签: 多情总被无情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