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里为何会收录一首元朝人的诗呢?

诗句网 157 0

《全唐诗》里为何会收录一首元朝人的诗呢?题主的这个问题说得不太详细,说的应该是元朝人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被选入了《全唐诗》的事。

《全唐诗》里为何会收录一首元朝人的诗呢?-第1张图片-诗句网

全诗如下: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个美丽的“误会”,应该是缘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3卷。

因为是隔代的后世人总结,而非唐人甚至距离唐代较近的宋人整理,因此在作品收集时,出现讹传误判,偶有收入唐代后的诗作,也是在所难免之事儿。

二、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 、《元诗选补遗》小传。也就是说,作者本来就是个不太出名的三线诗人,传世作品也不多(留存下来有限的几首诗里,也就这首或许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以一赞),因此误入盛唐诗林,也没被《全唐诗》编辑部的老编们认出来。或许,因为他还姓唐,晃眼一看,就更容易把唐温如看成唐人了。

三、最关键的一点,则是这首诗本身写得极美,气韵浑成,诗文瑰丽,意境深远,颇有唐人气象。即便是放在《全唐诗》这一中国诗歌的最高殿堂里,也毫不失色露怯。

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何能混入唐人之中而不被编辑《全唐诗》的御用饱学之士所察?一水试着略加解析如下: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风吹起,洞庭湖水也随之衰老了模样,一夜之间,湘君好像也添了好多白发,落地成霜。我醉后,分不清星空倒影入水的映像,只觉得满载着我美梦的小船,像是压在高天星河之上。

《全唐诗》里为何会收录一首元朝人的诗呢?-第2张图片-诗句网

这首诗的想象很是新奇,就像在摄影中充分利用水中倒影形成空间层次上的美感,使得诗作的画面感非常优美。是不是很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绚丽一幕?

在立意上,本诗在萧瑟秋意淡淡的忧思中,又有意驰星空的浪漫向往。堪称“哀而不伤”的典范。

青草湖位于洞庭湖东南部,与洞庭湖水相连,故作者起笔不写小小的青草湖,而从大处着手,增添诗作气象,起笔的“西风吹老洞庭波”,有取法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的笔意,却反其道而道之,又以“一夜湘君白发多”承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秋浦歌》意味,而且拉着神话传说人物“湘君”出镜,这也是太白喜欢用的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莫过于三四句的转合。“醉后不知天在水”这看似糊涂的误判,却是最诗意的“错觉”。其实这一句也在前人诗作中有迹可循——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曾有一首著名的禅诗《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只不过,作者在醉后的状态下分不清水中天,使得其结句“满船清梦压星河”更显得浪漫且自然。并创意地形成了笔落眼下,意在高远的绝佳意趣。难怪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要向此处偷师,来一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综上所述,唐珙这首诗深合古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构思独特,意蕴优美。虽然不是唐人之作,却也不输于唐人气韵,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因此,清代《全唐诗》编辑们犯下的这个错,也完全可以原谅,甚至可以传为一段佳话。

标签: 元朝诗人大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