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成事的秘密,尽在一本《道德经》

诗句网 228 0

  原标题:做人成事的秘密,尽在一本《道德经》

  01.

  虽然没真正读过《道德经》,但是《道德经》中的很多词句你应该听过不少。

  比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大器晚成”“大象无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等都很脍炙人口。

  《道德经》指出人生三宝:慈爱、简朴、谦下;也教你如何面对困境“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告诉你立身成事的秘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来执掌天下”。

  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吹不了一晚上的,暴雨下不了一天的。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的狂暴尚不能持久,更何况人?天地间的狂风暴雨,也必须顺道而终止,道是什么?“道”是一种自然,道,刚极柔极、雄极顺极,实在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存在。

  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其实什么事情到了糟糕或者不好的状态下,他终究是要停止的,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道德经》里经常会出现“逆向因果”,“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所以,当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反过来想想,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就会让我们在糟糕的时刻内心平静,因为,坏的事物会向好方向去转化。

  《道德经》还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因为江海善于自处下方,它比别人低,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想想,我们做人,不也是这个理吗?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至;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就是老子给我们的领导力提升法则。“圣人若要统治人民,必先出言谦下,若要率领人民,必先置身人后。”

  《道德经》还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喜积攒,给予别人的越多,你获得的反而越多。

  《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好像是老子的临别赠言,他也希望大家可以牢记在心,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02

  《道德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语言文字和社会世情多有变迁,普通读者阅读原文难免有些难读大。

  所以,今天给大家推荐余秋雨的这本《老子通释》。在书中,余秋雨先生融合讲解、翻译、注释与一体,延续了通达畅快的余式散文。

  一方面,余秋雨长期钻研历代优秀注本为基础,并吸收了当代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保障了学术上的严谨;

  另一方面,他特别重视老子原文“格言式散文诗”的文学气质,无论讲解还是翻译,都尽力呼应原文的文学魅力,引领我们贴近原文、品味原文。

  《道德经》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余秋雨见到此章深深感受到了老子的诗情,所以翻译也非常有诗意和诗韵,他表示虽然译文也是诗歌,其实也是按照古代词语的本义去阐释的,为了表达老子这种一气呵成的散文感,也是破费功夫。

  

做人成事的秘密,尽在一本《道德经》-第1张图片-诗句网


  译文如下:

  古时善于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正因为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来描述;

  他们谨慎,像是冬天涉河;他们警惕,像是提防邻户;

  他们端庄,像是在外做客;他们涣和,像是春冰消除;

  他们敦厚,像是未凿之木;他们旷远,像是深山幽谷;

  他们包容,像是大河浑浊。

  谁能在浑浊中静下来徐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动起来慢慢推进?

  只需保有此道,不求满盈。由于不求满盈,虽有弊端也能新成。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余秋雨先生对《老子》的今译,确实比其他译本更有吸引力,更能朗朗上口。余秋雨坚信《老子》原文是“哲理散文诗”,而不是学术论文,因此,他也要用现代语言恢复它的“哲理散文诗”的风采。

  又如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懂,有人翻译成“千里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这就把老子的语言美感冲淡了,余秋雨拒绝这样的翻译,而是直接使用原文,易贴近老子的语言美感,让文字拥有其生命力。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