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压霜欺不折腰——咏松柏古诗词赏析

诗句网 1326 0

  原标题:雪压霜欺不折腰——咏松柏古诗词赏析(下)

  

雪压霜欺不折腰——咏松柏古诗词赏析-第1张图片-诗句网


  雪压霜欺不折腰

  ——咏松柏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酷爱松树,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家乡附近的山冈上种植松树,写有许多咏松诗句:

  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戏作种松》)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送贾讷倅眉》)

  诗中写出了自己从少年到老年亲手种植松树的情形。“手植青松三万栽”,极为夸张地写亲手植松之多,表现了对松树的喜爱之情。

  唐代诗人储光羲的《石子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五鬣何人采,西山旧两童。

  这是一首咏松的诗。诗人用平淡简练的语言来描述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松树不畏严寒酷暑,依然故我地向上生长,向人们展现了松树一如清风明月般的高尚品格。

  “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这两句是写松树生长的恶劣环境。在长满青苔的巨大岩石山崖下,七零八落的盘石中,生长着一片松树林。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处。一年四季,不论是严寒酷暑,风霜雪雨,松树都不会改变颜色,依旧挺拔屹立,苍翠碧绿,每时每刻迎送着阵阵清风,松涛阵阵。

  “五鬣何人采,西山旧两童”,这两句是写在生长的过程中,松树上老的松毛掉落在地上,附近西山的两个少年郎到此来扒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松树生长旺盛,同时又富于生活情趣。

  唐代诗人杜荀鹤以《小松》自喻,别有情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中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诗人是以“小松”自喻。

  晚唐诗人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具有天籁之音: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第一句犹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第二句,“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新颖而传神;而以“粒”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从此静窗闻细韵”,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再看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

  开田故岁收,种果今年尝。

  告叟去复来,耘锄尚康强。

  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

  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

  诗的意思是:有个道人从我家乡的北山过来,问他我家东面山冈上的松树长得怎样了。他举手指指屋脊,说现在已经长得这样高了。新开的田地去年丰收了吧,种的果树结的果子今年也品尝上了吧?我对道人说我出来了还要回去,我的身体还健康强壮,还能从事农业劳动。狐狸死时头正对着出生的小山丘,我这个在外飘零的游子也思念自己的故乡。慨叹我即将老去了,我坟墓所在地的家乡怎么能忘呢!

  诗人通过向家乡来的道人问话,表达了自己的游子思乡之情;更通过问松树的生长情况,侧面反映出诗人自己内心追求像松树一样高风亮节的情操。

  此外,着重描写松树外部形态与内在品质的作品,还有北宋画家、诗人文与可的《将赴洋川书东谷归隐》:

  落落岩畔松,修修涧边竹。

  爽气逼襟袖,清如新出浴。

  诗人赞美松树的挺拔高俊,竹子的修长俊逸,面对它们,“爽气逼襟袖,清如新出浴”,极为清爽宜人。表现了对归隐之地的喜爱之情。

  再看清代诗人刘石龄的《登祝融峰顶宿上峰寺》:

  虬松生古岩,翠叶光炯炯。

  灵秀天所钟,应与兹山永。

  诗中赞美松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在贫瘩的土壤里生长,可以在陡峭的岩壁上扎根,刀砍不断,火烧不死,风暴摧不垮,雷霆也难轰。是上天所钟爱的灵秀之物,当与高山同存。

  清代诗人陆惠心写有《咏松》诗五首,多方面表现了松树的品质与精神:

  其一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其二

  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

  漫道无华争俏丽,长青更胜一时芳。

  其三

  风吹雨打永无凋,雪压霜欺不折腰。

  拔地苍龙诚大器,路人敢笑未凌霄?

  其四

  身寄南山不老翁,冰霜历尽志尤雄。

  欣偕瑞鹤凌空舞,乐伴祥云赏日红。

  其五

  遮云蔽日斗天公,伴月陪星入太空。

  拔俗超凡君子志,疾风骤雨显英雄。

  陆惠心笔下的青松,结邻瘦石、寒梅,一样清瘦而富有灵性,具有傲雪凌霜的品质。犹如雪中的高士,重岩之上,著青衫,立于雪,云为笠,风为蓑,铁骨丹心,迎寒冒暑,四季常青,远去红尘,高韵澹然,拔俗超凡。用其坚韧的品质,在冰雪中锻造着瑰丽卓绝的风景,在疾风暴雨中显出英雄本色。无须繁华的背景,却有永恒的真淳。

  松枝还可以代替柳枝送别行人。唐代诗人岑参的七言歌行《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描绘了北国的严寒与奇瑰的雪景,抒发了诗人深切真挚的别情。其结尾写道: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四句诗,写诗人珍惜友情,与友人依依难舍。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

  我国汉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唐代人也往往折柳赠别。但岑参在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送客,无柳可折,代之以“青青松树枝”,一则松树具有傲霜凌雪的品质,二则青松象征着友谊常青。如此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标签: 咏松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