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五首其四拼音离思五首(其四)唐诗精选

诗句网 281 0

  此诗就诗论诗,确是好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千百年来吸引过多少恋人的心扉。他们信誓旦旦,每每引此语以自况。显然,不是深于情者决不能道出此语;同样地,不是深于情者也决不能真正领悟此语。何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诗鉴赏

  《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两句。朱熹《孟子集注》为它解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这是人之常情;正如人们游历过名山大川之后,谁还为寻常的丘壑迷恋呢?但曾经沧海两句,另有特定的深意在。它纯用诗词比兴手法,道出了钟情恋人心底的特有秘密 爱情的排他性。因为人们交友,朋友不妨越多越好;然而恋爱却与此不同。尽管封建社会里容许三妻四妾,但真正的爱情在同一时间内却只容许属于一人。哪怕此人并不是想象的那般完美,但她(或他)在对方心目中确是像沧海水那般丰盈、清深,像巫山云(用宋玉的《高唐赋》故事)那般缱绻多情。

  这是任何第三者也难以代替的。像这样一种特殊的钟情者心态,元稹能用如此形象而又如此隽永的诗句表达出来,不能不说是由于自身有切肤之感。

  后两句进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诗人爱情的专一。

  他不再寻花觅柳,经过花丛且懒于回看;这除了由于遵守道德规范之外,也是一种对心上中人的忠诚表现。元稹的《梦游春七十韵》云: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说明诗人确曾信守过前约。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称赞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里宿,亦可与此参证。

  问题是:此诗的受诗人究竟是谁呢?有人说: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显然与事实不符。《全唐诗》于《离思五首》题下注云:一本并前首作六首。所谓前首,即《莺莺诗》;诗题下亦注云:一作《离思》诗之首篇。据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考定:

  此诗乃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而所谓崔莺莺者,实即名为双文的寒族女子。尽管她才、艺双绝,仍终被元稹离弃。元稹为了飞黄腾达,不惜忍心负情,另婚高门女韦丛。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关于这,陈寅恪氏已有详细论述,不必重复。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

  2、除却巫山不是云:《除却巫山不是云》是2009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藤瓜。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阮无双和江怀睿分分离离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八年前阮无双因为误会和恋人分手出国,但是八年后,父亲得绝症,阮无双不得不踏上回国求助的路程。八年前阮无双的离去,在江怀睿心中种下了一根刺,即使面对阮无双的归来还是让江怀睿不能释怀,江怀睿为了报复当着阮无双的面同别的女人订婚。阮无双心里有苦说不出,阮爷爷自知当年拆散他们心里内疚,看着有了归宿的江怀睿和心碎的阮无双,开始着手为阮无双安排相亲宴。阮爷爷的老战友从新加坡回国探亲祭祖,带回来一个年轻有为的孙子冯轩,阮无双正好在冯轩的公司上班,无双无心参与相亲宴,却意外博得了冯轩的青眼,这时,阮无双才发现冯轩是她公司的老板。短短的相处,冯轩看着阮无双在他面前为了初恋情人江怀睿伤心难过,冯轩便向阮家提出婚约,突如其来的婚约让江怀睿越加误会阮无双,阮无双对冯轩更加反感,她尽量拉开同冯轩的距离。江怀睿的冰冷对待,阮无双决定再...

  3、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陈寅恪画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