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句精选

诗句网 207 0

辛弃疾诗句精选

  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出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为赋新词强说愁。 ——出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 稻花香里说丰年。 ——出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出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出处: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 东风夜放花千树。 ——出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出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处: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9) 却道天凉好个秋。 ——出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出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出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出处: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4)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处: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5)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出处: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7)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出处: 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

  18)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19)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1)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出处: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2) 蛾儿雪柳黄金缕。 ——出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3)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出处: 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24)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5) 也应学得老渔蓑。 ——出处: 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26) 记前时、送春归后。 ——出处: 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27) 草草杯盘不要收。 ——出处: 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

  28)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出处: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

  29)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 ——出处: 辛弃疾《上西平•送杜叔高》

  30) 能几字、尽殷勤。 ——出处: 辛弃疾《上西平•送杜叔高》

  31) 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出处: 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32)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 ——出处: 辛弃疾《上西平•送杜叔高》

  33)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出处: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34)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永遇乐”词调始见宋柳永《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补之词名“消息”,自注“越调”,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则云:“乐奏夹钟宫,第五盏,瘠篥起‘永遇乐慢’。”《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自柳永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允平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见《日湖渔唱》。《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

  2、西江月: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永词《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另有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调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苏台览古》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西江月”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教坊记》。这一词调,源起于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来自于前代南朝的清商乐。唐五代时期存词数目较少,唐代吕岩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和《西江...

  3、水龙吟:水龙吟,词牌名,又名“水龙吟令”“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丰年瑞”。此调以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等二十四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据说,“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据《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们也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北朝诗人庾信《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入唐,唐代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据《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载:“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