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论文3篇

诗句网 185 0

唐诗鉴赏论文3篇

  摘要:“唐诗配画”的教学研究是基于我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科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唐诗配画”教学,即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材料“唐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绘画的基础上理解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构图、造型以及色彩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方法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发展自己的“诗画”才能,可以刺激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诗画”的气氛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学习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基础。

  关键词:当前背景唐诗配画教学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1-0004-01

  唐诗无论从文体、题材、技法、表现形式、情感表达、无与伦比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瑰丽的典范。因此,唐诗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接受知识、培养审美价值尺度和健全人格素质的学生来说,诗歌在他们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在唐诗配画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将音乐、朗诵和欣赏带入课堂。动静结合,视听融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美丽课堂艺术境界。

  1.导入与揭题:从诗的韵律美中激趣

  唐诗之美首先是语言之美。它符合音乐的节奏,注重韵律的搭配,色调的搭配。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自然产生一种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流畅的音色之美,统一和谐的节奏之美。

  (1)以赛诗的方式激起学习兴趣。师:唐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你们学过什么唐诗?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独自吟诵,或男女吟诵,或师生对诵,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王维的《竹里馆》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便脱口而出。学生在古诗韵律美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2)充满激情地歌唱,敞开你的心扉。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先认真聆听体会,然后大声情感的歌唱,以表达感情。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活泼、跳跃、流畅、悦耳的旋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鸟语花香所带来的喜悦和惊喜,以及一丝思乡之情。演唱中,小河淌水般的音乐,将古典诗歌抽象的语言符号以跳动的音符和悦耳的旋律全美诠释,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力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穿越时空,让学生迅速融入独特的情境,体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妙。

  2.示范与讲授:从诗的形象美中感悟

  欣赏唐诗就是探索美的过程。其中,诗歌欣赏意象是欣赏意境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包括诗人形象、主人公形象、意象、景物形象和意境。在优美的音乐中,老师让孩子们心怀感情,甚至夸张地吟诵诗歌,慢慢欣赏那田园般的宁静,壮丽的山川,边疆萧瑟的严寒……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意境中时,教师及时给与学生指点和引导,让学生多说多想,师生互动,穿越时空隧道,将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开启学生创作的源泉。在诵中品,在说中悟,唐诗的形象美是唐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教学王维的《竹里馆》一诗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1)唱唐诗。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唱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2)读唐诗。师: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初背唐诗。(4)以画再解诗。(5)欣赏名家作品和同龄同学作品。师:这些画都画了什么?有种怎样的感觉?你认为哪种绘画形式更能体现诗歌的意境?(6)师示范作画。(7)出示作业要求,学生作画。整个上课的过程,做到画不离诗、诗不离画,在吟诵中品味,在品味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诗歌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艺术,通过线条、色彩、造型等艺术的直接表现,可以说诗歌与绘画是相辅相成的。

  3.创作与展评:从诗的意境美中挖掘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经过提炼后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和生活前景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词和句的理解来理解古诗意境之美。而在“唐诗配画”中,必须通过大胆的想象表现古诗意境之美。教完唐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开始动笔,而是要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来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当年宋代皇帝招考画工时,考题是: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很多人认为这个题目太简单了,没多久就画出来了。当皇帝看到它的时候,大部分的画都是高山、茂林和高大的古庙。虽然绘画技巧很好,但还是觉得不满意。而有一个考生的画却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和尚在山下的河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若有所思。教师问:“皇帝录取了谁?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这个考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有的说:“他从诗句中挖掘出了蕴含的内容。”随即,教师带领大家欣赏齐白石老人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哪来的“蛙声十里”?学生显然读懂了画意,告诉老师: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从水中欢快游动的蝌蚪身上,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在评价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创新,结果真的很惊人:一旦学生的想象力之门打开,智慧之泉就会喷涌而出。

  在诗画教学展示中,教师还应善于将诗歌中的名句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和启发学生。例如教学“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首诗句时,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小书签,将诗句写在书签,并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时刻激励自己要珍惜时間,努力学习。正所谓“心系点滴,情溢方寸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把握好诗、画意蕴,让孩子在“美”的世界里唱诗、读诗、品诗、画诗,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6

  [2]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3]管红.古诗配画教学模式初探.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08)

  【篇二】唐诗鉴赏论文

  摘要: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现代人丰富的文化财产。它的写意、它的深邃、它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去追寻,去深爱。当前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唐诗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哲理。另外,长期的死记硬背也会导致小学生对唐诗产生厌恶的负面情绪。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唐诗的魅力,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每个中国人都在其中获得滋养和熏陶,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寻根固本,学习好、传承好传统文化,并从中习得兼容并蓄、有容乃大、重德好仁等优秀品质。因此把它融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上吟古论今,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关键词:唐诗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4-0106-01

  通过调查发现,随便提问一个小学生背一首唐诗,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背诵的相当流利,但是如果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啊?”能说上来的屈指可数。不懂意境的唐诗是没有灵魂的。理解一首唐诗的意境和感情,远远比只会流利地背一首唐诗重要的多。而音乐是完全可以辅助教学的,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和情境,应该做到让融入了唐诗的音乐朗朗上口且代代相传。

  通过本人两年多来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唐诗特有的意境美,在吟唱中体味唐诗音律美,在身势活动中感受唐诗节奏美,在律动中演绎唐诗韵味美。不但领略到唐诗文化深远的意境,又从中汲取了民族文化与音乐的精髓,享受音乐与唐诗相结合之美,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1.巧选唐诗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在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唐诗歌曲,明显学习量不足。但我们的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适合小学生吟唱的唐诗,注重思想性、富有审美情趣和教育意义、内容积极健康的经典佳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数量的唐诗积累。音乐曲调方面,选择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符合唐诗节奏韵律,曲调流畅通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例如,《新学堂歌》中短小精炼、旋律优美的唐诗歌曲,还有将传统的唐诗文化与曲风优美的流行音乐相互交融的唐诗歌曲等等。

  2.身势游戏,让唐诗充满灵动

  唐诗是有着不一样的节律,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唐诗的韵律,读唱出不同的唐诗韵味和情境。教给学生这些基本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吟诵,找出重音。按照这种方法吟誦时,学生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对唐诗的意境体味得会更深。而当唐诗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后,对节奏的把握就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必须遵循音乐创作者的表达,而非胡唱乱唱,破坏音乐的美感。所以,节奏在歌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锄禾》这首歌曲时,我们就可以屏显二声部节奏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来练习伴奏,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充分感受锄禾的场景,明白农业生产的辛苦,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唐诗,并表现唐诗,感受到唐诗的节奏美和韵味。

  3.以演传情,让唐诗洋溢童趣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唐诗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唐诗时,等学生唱熟歌曲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

  例如,唐诗《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表现了儿女们对父母的深情,是诗的精神所在。在学唱歌曲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来创编表演。他们分工合作,有同学扮演游子,有同学扮演母亲,还有人在一边演唱歌曲。月光下,诗人的母亲在一针一线的给游子缝着衣服,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整个情境设计的非常丰满,一边演唱一边深情的表演,其中的情感表现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

  4.律动表现,激发学生创造力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喜欢运用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理解唐诗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用律动表现唐诗内容,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且能进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如我在执教歌曲《春晓》一课时,当学生学会轻柔的、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后,引导他们创编律动。学生和我用双手并拢放至脸颊左侧做睡觉状,表示“春眠不觉晓”,接着食指在右边反复旋绕,表示“处处闻啼鸟”,然后张开五指由上至下抖动表示“夜来风雨声”,双手由胸前做小花状托举至头顶后向两侧打开表示“花落知多少”。

  律动动作的表演既增加了诗句的美感,也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让他们在律动表演中演绎唐诗蕴含的内容,从而也使他们在感受音乐与唐诗结合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中陶冶情操。

  5.结束语

  音乐是带有巨大魔力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唐诗又是一个较为深沉厚重的文化,二者的有益结合可以激发无限的潜力。音乐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勇于实践,让唐诗根植音乐课堂,用优秀的唐诗音乐去培养学生感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让古今文化有机集合,使得学生文化底蕴更厚实。

  参考文献

  [1]刘英英.小乐器大作用—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104-105

  [2]郑小芸,应晓芳.诗化音乐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7.29

  【篇三】唐诗鉴赏论文

  摘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昌盛的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而唐诗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发光,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影响着后世子孙。唐诗不仅展现出中国语言的魅力,还蕴含着音乐,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把音乐融入诗中是唐诗的一大特色。唐诗里包含着大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情感之美等,把音乐融入这些美中,使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关键词:唐诗;音乐;相关性分析

  诗歌和音乐像是艺术的双生花,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其创作又都高于生活,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古诗的发展有一条“诗乐合一”的主要线索,唐诗把“诗乐合一”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能播于乐章歌曲的绝句。唐诗和唐乐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研究唐乐脱离不了唐诗,研究唐诗也需要了解唐乐。

  1唐诗和音乐的联系

  唐朝是人类诗歌艺术灿烂辉煌的时期,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清代出版的《全唐诗》收录了48000余首诗,是2300多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可谓是空前的盛况。唐朝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等。唐诗与音乐的联系直接体现在乐府诗当中。乐府诗是一种把诗和音乐合为一体的典范,在唐代曾风行一时,从兴起到蓬勃发展再到日渐衰微,成为唐诗的组成部分。唐代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将进酒》《塞上曲》《蜀道难》《关山月》等。

  很多经典的诗作中直接描写了音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巅峰之作。白居易把琵琶声的复杂多变通过拟声法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琵琶女正在弹琵琶的情境中,真可谓描写得入木三分。诗人从琵琶女开始拨弦三两声写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后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如急雨,表现出声音的急和密,小弦如私语,表现出声音的轻和缓,当大弦和小弦交错在一起时,就像大小珠子落到玉盘里,体现出声音的清脆、圆润。“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琵琶曲的高潮部分,体现了声音的激荡、跌宕、雄浑、壮阔、铿锵。诗文最后以撕裂声结束了琵琶曲。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拟声和比喻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场音乐盛宴,使读诗的人情感跌宕起伏,这就是唐诗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通过如此出神入化的描写,给人一种多姿多彩的听觉美感。

  在诗中描写音乐的千古名作中,不能缺少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后世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足见此诗描写音乐的艺术价值。诗人把李凭演奏箜篌的艺术描绘得淋漓尽致。“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此诗把比喻运用得传神,通过李凭弹奏箜篌,诗人李贺创造了浓郁诗意的奇幻音乐境界,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乐曲理解的深刻,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乐曲惊天动地的效果。李贺主要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对乐声及其效果摹绘时,不仅用到以聲喻声、以行喻声,还借助对神话的想象来描写音乐,可谓神来之笔,将音乐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2唐诗与音乐的结合,共同繁荣了文化

  在《全唐诗》中收录的众多诗作中,关于赏乐的诗作有400多首,与乐器相关的有300多首。《全唐诗》就像一部断代的音乐史,是后世研究唐朝音乐的百科全书。从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音乐的高度繁荣发展激起了诗人创作的热情,音乐艺术成为唐诗创作的一个主题。唐诗与唐乐的紧密联系使它们在唐朝都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共同繁荣了唐朝文化。它们深厚的底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唐朝标志,让后世把唐诗和唐乐千年内涵传承下去。

  在唐朝,人们喜欢把诗配乐,以音乐的方式来传播诗,很多诗人专门会为配乐而写诗,后世习惯把这种盛唐诗风称为“盛唐之音”。唐诗和音乐在美学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它们都能在艺术上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不可分割。盛唐诗人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在盛世繁华的映照下,充满着豪迈、洒脱、自由、奔放、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气度,这样的心境都折射出盛唐的光彩。唐诗不仅展现出中国语言的魅力,其中还蕴含着音乐,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唐诗里包含着大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情感之美等,把音乐融入这些美中,使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在唐代,诗与乐的结合非常普遍,《碧鸡漫志》记载:“李益诗名与贺相捋,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可见当时诗被配乐并以诗歌的形式传唱是非常流行的,而诗人也以自己的诗能被传唱而自豪。唐诗的盛行和繁荣促进了音乐的创作发展,而音乐的繁荣又促进了唐诗的广为传播,体现了唐诗以诗入乐、以乐入诗的特色。

  唐朝有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诗歌创作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是我国古代社会诗歌发展的顶峰,涌现出来很多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被乐工竞相配乐,在坊间广为传唱。当时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诗曲,如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阳关曲》、刘禹锡的《竹枝歌》等。在诸多诗曲中,当属琴歌《阳关三叠》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它是根据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而成的。白居易可以说是诗人与音乐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后世的诗和音乐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中创作了81首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歌,如著名的《琵琶行》。他还有不少音乐著作,如《策林》《论礼乐》等传世经典。

  把唐诗和音乐相互融合,共同繁荣唐朝的文化,是唐朝的一绝。

  3唐诗与现代音乐

  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些古风的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有发扬作用。例如,《青花瓷》把青花瓷用流行音乐演绎得美轮美奂。真正意义上把唐诗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的是《涛声依旧》这首歌,该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创作而来的。在《经典永流传》这个节目中,唐诗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更是大放光彩。笔者看到一期是沙溢一家演唱的《风》,这首歌是根据唐朝诗人李峤《风》创作的,听着既有唐诗语言魅力的古典美,又有现代音乐的流行美,尤其是童音部分,更是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4结语

  唐诗与音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诗与乐的结合像是盛唐的牡丹,国色天香,艳耀后世。唐诗和唐乐繁华了唐朝的文化,到达了艺术的顶峰。透过千年的风霜,唐诗依然以风华的姿态绽放在现代,把它永远流传下去是今人的使命,让具有音乐性的唐诗成为永远传唱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徐丹丹.探究古典诗词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美——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6):110-111.

  [2]陈增杰.唐诗中的“海”多指江[J].辞书研究,2008(2):146-147.

  [3]姜知含.唐诗“荷之清雅”审美探微[J].青年文学家,2019(12):78-79.

  [4]和彦确.中国古代唐诗的艺术性探析[J].青春岁月,2013(14):41.

  [5]成慧敏.唐诗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达[J].校园英语(中旬),2016(2):199.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

  2、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

  3、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其鉴赏称颂人物,初未甚信,其后卒享盛名为贤士者,故陆歙州、常简州皆是也。”宋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诗:“归来逢鉴赏,几度抹山窗。”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东山之圣泉...

  4、传统文化: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传统文化之史前时期(5张)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

  5、论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论文一般由名称、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

  6、琵琶行:《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琵琶行琵笆行插图(16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