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秋的诗句情诗秋天象征爱情的诗句秋天浪漫的诗句

诗句网 820 0

带秋的诗句情诗

  1、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七夕》

  2、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晏几道《七夕》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5、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张九龄《秋夕望月》

  6、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7、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杜甫《十六夜玩月》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9、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10、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杜甫《十七夜对月》

  11、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12、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13、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

  14、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卢纶《七夕诗》

  15、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无可《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16、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李建枢《咏月》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19、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1、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22、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七夕》

秋天象征爱情的诗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朱华《海上生明月》

  3、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七夕》

  4、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刘威《七夕》

  5、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7、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8、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杜甫《月》

  9、月到中球圆,人圆梦难圆。——无可《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

  10、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2、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无可《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

  1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1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钱起《题苏公林亭》

  15、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6、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刘言史《七夕歌》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8、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9、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刘禹锡《七夕二首》

  20、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21、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2、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杜甫《秋野五首》

  2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通过采取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像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

  2、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观沧海东临⑴碣⑵石,以观沧⑶海⑷。水何⑸澹澹⑹,山岛竦峙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⑻,洪波⑼涌起。日月⑽之行,若⑾出其中;星汉⑿灿烂,若出其里。幸⒀甚⒁至⒂哉,歌以咏志⒃。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有两处,一为《汉书·地理志》所载骊成的大碣石山;一为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⑶沧:通“苍”,青绿色。⑷海:渤海。⑸何:多么。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⑺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⑻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⑼洪波...

  3、浪漫:浪漫是柿属杂交品种,申请人:大韩民国农村振兴厅(TheRuralDevelopmentAdministration,RepublicofKorea)。培育人:赵光植、韩点花、姜三锡、金胤庆、黄海晟、金明秀申请人:大韩民国农村振兴厅(TheRuralDevelopmentAdministration,RepublicofKorea)申请号:20100086申请日:2010年12月10日说明:申请品种‘浪漫’是以‘Ro-19’为母本、‘晚御所’为父本杂交选育获得。申请品种‘浪漫’树势中等,树姿半开张。叶片椭圆形。果实扁圆形,大小中等,无涩味,糖度高(约6°Bx),硬度中等,果汁多,果顶部无波状或极小,无裂果或轻微;果蒂无皱纹或较少,果实直径与果蒂大小比中等,果蒂直立;果萼较小,直径3~4mm;果梗长度中等,果实表面桔色,果肉桔色、无褐色斑点;果实成熟期较早,约为10月中旬。种子广卵形、暗褐色,大小中等。申请品种‘浪漫...

  4、情诗:情诗,抒发男女间爱情的诗,尤指男人对女人的诗,是诗的一种,是爱情表达的一种形式。简单说来就是情人之间传达爱意的诗。给真情添加诗意,运用适当题材创作而成,一般为诗体。如果是信件,就会称为情书。中国有很多著名的情诗。亦有从情诗中发展出来的小说和戏曲。最早的中国情诗可能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中的《关雎》。情诗是世界文学的滥觞,中国文学由《诗经》开始,官方文学中始有了情诗的记载。本篇主要谈谈情诗与异体诗和诗歌的分类。诗意,情诗的衣服。从时间来看,情诗分为古典情诗、现代情诗、当代情诗。从地域和语言看,有中国情诗,欧美情诗,希腊和雅典情诗,希伯来情诗等等。从种族看,有汉族情诗和少数民族情诗。从社会阶层看,有宫廷情诗和民间情诗。如日本的宫廷情诗。从宗教与世俗看,有圣体情诗,如《雅歌》;僧侣情诗,如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从体裁看,有自由体情诗和格律体情诗。其他还有异体诗词:如打油情诗、藏头情诗、道情情诗、谜语情诗、数字诗、回文...

  5、秋天: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现我国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判定入秋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即可视为入秋,成为“简标”;二是:连续5组滑动...

  6、李商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