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的翻译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诗句网 192 0

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

  2、斗蟋蟀:斗蟋蟀,中国民间搏戏之一。蟋蟀仅有雄性会争斗,在自然界中,它们会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而在民间,人们利用雄性蟋蟀这一好斗特性,特意从野外捕捉一对雄性蟋蟀并将其放进斗栅中以供人们赌斗赏玩,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搏戏。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斗蟋蟀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谈起斗蟋蟀,玩家们总会提到儿时斗虫的经历以及这项娱乐活动的悠久历史。但时至今日,这项活动大多与金钱挂上了钩。斗蟋玩家会花大量时间来挑选合意的蟋蟀。专家说,头大、腿大、触须直是善斗蟋蟀的特质。蟋蟀的食量很小,只吃少量米就够了。但一些斗蟀爱好者为了让蟋蟀更勇猛,会给它们吃激素、苍蝇幼虫,有时甚至是迷幻药之类的非法药物。野生蟋蟀...

  3、所见:《所见》是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闻一多所作的一首诗。所见闻一多小河从槎丫的乱石缝里溜出来,声音虽不大,却还带点瀑布底意味。在他身上横卧着,是一株老柳,从他的干上直竖地射出无数的小枝;他仍想找点阳光,却被头上的密荫拦住了,所以那一丛绿叶,都变了死白的颜色。野藤在这一架天然的木桥下,挂起了一束蓬松的鬓丝,被瀑布底呼吸吹得悠悠摇动。谁家洗衣的女儿,穿着绯红的衫子,蹲在绿阴深处,打得砰訇砰訇的响?略微熟悉一点闻一多生平的人都知道,闻一多对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过人的天赋。他到美国留学,一开始进的便是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的课目主要就是绘画。只是到了后来,绘画的兴趣才为做诗所取代。这种较长时间的绘画经历,对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不无影响。例如,他曾提倡诗的创作中的绘画的美,便是发人之所未发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闻一多的绘画经历对于他的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成为《所见》一诗创作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宗白华先生指出过“西洋透视法...

  4、象声词:象声词,又叫拟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在汉语里,它只是汉字当成“音标”符号,用来表音,而和字义无关。⑴.嗖嗖嗖⑵.呼--⑶呼啦⑷.扑棱⑸.扑啦啦⑹.蓬⒌鸟儿拍翅声:⑴.扑扑扑......⑵.啪啪啪......⒍鸟儿惊飞声:啪啦--一.野鸡:⒈叫声:⑴.咯咯咯⑵.咕咕嘎嘎⒉起飞声:扑棱棱二.野鸭叫声:⑴.嘎咕--嘎咕--⑵.嘎嘎嘎三.白头翁叫声:咕嘟噜四.乌鸦叫声:⒈刮!刮!呱呱呱哑哑吱哇哇哇⒍呀呀呀刮呀!苦呀!苦呀!哑--五.孔雀叫声:咕咕咕科科科六.喜鹊⒈叫声:⑴.鹊!鹊鹊!⑵.唧唧喳喳⑶.喳.喳.喳⒉惊叫声:吱呀吱呀一.鸽子:⒈叫声:⑴.咕---咕---⑵.咕咕,咕咕咕⑶.咕咕咕,咕咕咕⑵.咕噜咕噜⒉鸽子起飞声:啪啪啪二.杜鹃(布谷鸟)叫声:⒈咕咕布谷......咕咕布谷......⒉布---谷!布---谷!...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