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何处江景

诗句网 1357 0

  近读于成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一书,深感于先生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对一些问题深表遗憾。本文就《春江花月夜》所写何地说说浅见。

  有学者认为,张诗所写的是钱江,也有说是湘江。于先生指出张诗就已明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句就足以证明不是钱江与湘江了。愚以为,孤证不立,钱江和湘江都很长,称之为“长江”也无不可。不过,本文不论此,只讨论一下:如果是长江,应在哪一段。

  这一点上,于先生赞同李金坤先生在《张若虚<春江花朋夜>作地蠡测》一文中提出的意见:镇江江段。什么理由呢?摘一段看吧:

  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描述的情形来看,诗人所处的地当在镇江北固山,尤其是焦山为是。焦山位于最东,北固山在西,金山在最西,这三座山是镇江历史上的千古名山,或立江中或雄峙江畔(焦山,现仍在江中,有“浮玉”之美称;金山,原在江中,古人称誉为“江心一朵芙蓉”,清中叶以后始与南岸相连;北固山,三面环水,形势险峻)…为历代骚人默客登临抒怀的理想处所…实际上,若要论更切合《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情形者,当以…焦山为最。这是因为,在焦山东北之江中,有两座礁岛,一称松寥,一称夷山,分峙江中,形似门户,古称海门。在古人看来,在焦山以东广阔浑灏的水面,便是大海了。

  这里有几个问题:

  首先:如果我们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看成海的实写;那么试问:“斜月沉沉藏海雾”又怎么解释呢?难道此时的大海又跑到西边去了吗?

  如果我们能前后参照地看,那就不难发现:诗人眼前的大江,无论往东看还是往西看,都可以看到水天相连的天际线,诗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也才写出“连海平”“藏海雾”这样的诗句的。

  当然,镇江的三山都在江中,不论东看还是西看都可以看到天际线。可惜还有一个问题:

  一个不论往东看,还是往西看,都可以看天际线的大江流,可想而知,它是多么的宏伟与壮观。然而,就这样一个大江流,它还“宛转”的转了一个弯,弯中还有一个百花盛开的“芳甸”。这个芳甸上不仅远远地可以看到树林(月照花林皆是霰),换个方向,还可以看到江边的白沙汀(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个甸到底有多大呢?百度一下:城外的四周为郊,这个郊外才能称之为“甸”。可想而知它有多大。

  不用说,唐代,镇江的那三座都在江中,其周围是不会有这么大的沿江“芳甸”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科学根据。

  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写的是近江口的景色,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江潮是海潮侵入大江大河所引发的自然现象。在近海口的江段,潮水来的时候必定会有海水入侵,或者江水倒流的现象,《春江花月夜》从月生,一直写到月落,都没有提到江水倒流,可见不是近海口。

  据此,我们也可以根据《春江花月夜》对潮水的描写来推断是哪个江段。

  正好,我手边有篇科技论文,让我们从潮汐的科普谈起吧:

  这篇论文的题目叫做:《对长江潮区界与潮流界的研究》。作者徐汉兴、樊连法、顾明杰。载:《水运工程》2012年第六期。

  长江 潮水从东海进入长江口,溯江而上,波及上千公里之遥,形成深入我国内陆最远的江潮,其影响之深远,世界罕见。

  从河口口门到潮区界这一河段为感潮河段。那什么又是潮区界呢?

  潮区界与潮流界:

  感潮河段潮水受河床阻力与河水下泄径流阻压作用,潮波能量逐渐消耗流速渐减,潮波上溯到某一地点潮流速度与河水流速正好相抵消, 潮水停止倒灌此处为潮流界;潮流界以上潮波继续上溯振幅急剧减小,直到潮波能量消耗殆尽潮差为零的地方为潮区界。

  潮流界

  其与潮区界情形相类似,但潮流界表征潮流影响之所及,此处潮流速度为零。并且,亦有上界与下界之分。

  潮流界的上界

  据观测,镇江也出现转流现象,即潮流界上界在镇江附近…洪季涨潮流到达镇江上游、枯季更远至芜湖附近。据1978年8月6日(阴历七月初三)洪季大潮资料按洪季模式计算结果,断面平均最大流速沿程分布如图5所示,涨潮流最大流速曲线与零流速轴线的交点位于江阴以上,即此处只是平均潮流界上界的位置所在,而实际的潮流界上界则应在此点更上游处。

  这篇论文的过程与本文无关,我们只需要看结果。

  取得重要成果: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庆与南京之间,潮流界位于镇江与江心沙(属海门)之间。但是,这一新概念与传统概念迥然不同,即一般认为,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徽铜陵与芜湖之间,而潮流界位于江阴以下。

  这里还的基本概念:江流与潮流:

  江流是长江由上游到下游正流向,潮流是下游往上游逆流向。因为逆向的力一定大于正向才可能有逆向的潮流,所以,潮流总是波浪翻滚的,同时还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然而,在《春江花月夜》里,对春江潮水却是这样描写的:“江流宛转绕芳甸”“艳艳随波千万里”。

  根据以上的科学论文,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平均潮流上界实际上就是镇江的上游了,而且越往古代去,这个上界就越往上游去。所以在唐代的镇江江段,春潮起时,一定是潮流,不会江流,江面也不会平静的“艳艳随波千万里”。

标签: 描写夏天的诗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