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诗歌的落魄魂

诗句网 202 0

90年代后当代诗歌的落魄

    渊源延续千年,在即将断流的年代,悲哀徒增

    利用每个假期,我走了好多城市进行身心的体验,走到今年,徒然发现,各个城市的图书馆里,当代诗歌类的书籍已基本不复存焉。而有的,也就单是五四时期开始,九十年代之前的一些耳熟能详的诗人的诗作。难道这渊源千年的河流要就此断了吗?

    当白话诗产生伊始,它就已经预示着新诗的普及,从五四时期到今天出现的诗作不胜枚举,在这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数次高峰,以徐志摩、海子为最,其精彩处自然不需细说,但相对的这里边却出了不少问题。

     90年代之后,诗作风格与古体诗歌逐渐脱体,断裂文化无法很好的与西方文化进行衔接。由于早期现当代诗人接受的是欧化风格的“熏陶”,如郭老的《女神》风格欧化过于强烈,逐渐导致后来诗人的传统风格打上了欧化的胎记。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之中,诗人逐渐忽略了与古体诗歌进行本土化的再创造。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长时间诗歌生活在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诗歌的影子之下,诗人的诗作逐渐形成了晦涩难懂的风格。再加上当代传统文化的“空气不足”,诗人生活在“贫瘠的土壤”上,诗作逐渐忽略了“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自认为读过书看过西方诗歌的知识分子在“人人皆写诗”的年代也开始了写作。于是乎在他们这种“西方审美”不健全,“传统美学”不通达的文化根底之上,逐渐建设了一批90年代后的“危房”。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辞藻美逐渐被当代诗歌抛弃,继而,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审美标准便出现了问题。终于,成就了今天大多数人们所看到的散文化的诗。诗人的诗作重包装而少内涵,少了价值判断和人文关怀,诗人的灵魂逐渐单薄空虚,诗作也已经远离了五四时期对时代的命名和对宏大主旨的阐述,诗作开始返归生活,重视情感的描述,但过于生活话,简易白话,无病呻吟,而将诗作、诗人狠狠的抛了下来。

    诗人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列为精神上的崇高者,从《荷马史诗》、《神曲》中阐述神灵行为的使者到《诗经》、《楚辞》中人民的呼声,帝王的贤臣再到今天平民化的形象。诗人和诗作的支架都在被慢慢的解体,诗歌创作到了今天已经是一个不健全的产儿了。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诗人的自身修养明显不足,文化的滋养与文字的功底也是不够,在白话诗的基础上写诗的人多,诗的体类也增加不少,在加过“梨花体”风波之后,我们不能不考虑,诗歌的形式是否需要适当规范化呢? "自从新诗革了旧诗的命,以口语入诗,冲破了'律'、'绝'、'四句'、'八句'的定型,于是为洪流决堤,任情泛滥,似野马脱缰,各自奔驰。"唯有约束才有自由,在限制里方能显出神手”对于臧克家和歌德这跨越时代的思想,我想说,当代诗歌仍需这样。但是又不能过于格律否则就会与新月社的“新诗格律化”产生同样的“影子”,导致单调呆板,过于推敲等弊病。

    经过以上诸多条件的积筑,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诗歌的流通性、大众可接受性都受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诗作成为了诗人“私有产物”,诗歌也就戴上了密码锁。而纵观古今诗歌,唐宋诗词在大众接受性,流通性上做的是极佳的。

    古人赋诗填词,将诗与歌、词与曲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诗词便不再是高堂之上的青云不可抚摸,他成为了种子,播撒、生根。他与市井融合在了一处,并将其发扬光大。参与的人多了,社会各阶层都可以接触,上至九五之尊下至商妓均可吟一吟诗拨一拨弦,他们中虽有许多不懂诗词可无形中却参与了文化创造传播这一环节,于是乎,商妓不再单纯,社会最低层的阶级也可参与文化精神。当诗词与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商文化,隐逸、农业、酒、茶文化更甚与科举制度,王朝政治相联系相融合,好吧,达到了,达到了诗词文化的各域创造。整个社会也因此流通起来。当这种风气称为“朝代的风俗”,这个朝代的代表文体也就产生了,文人相互赠送、抒发感情,歌姬相互传诵吟唱,甚至有人为了附庸风雅,诗,无处不在!

    而在今天呢?经济化社会多样的价值观,人们精神依托在减弱,当代诗歌在书类市场中的销路远不如超情感的言情文学。当文学走向商业化,那么也就意味着作者的主动性正在被逐渐的消弱。在文化多元化的面前,人们的选择多了,追求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年后的“小沈阳文化热”,更是可见一斑。普及科学教育多年,人们的精神依托反而变得有些空虚了。小沈阳的走红其实也就代表着俗文化的走红,他的这种风格与赵本山差异较大,他缺少了幽默底蕴,相对的,这种笑的俗文化仅仅是指挥着人得身体,而没有经过大脑,精神空虚了,薄弱了。生活在当代的诗人们变得浮躁,写诗的人几乎比读诗的人多,再准确的说是不愿读他人的诗。诗作通达不了人的内心,反而只是游离表面,心境被搅混了。

    终于诗歌的底线被推到了极致,诗作出版逐年减少诗人的地位缓慢下降,读者的热情也在渐渐熄灭,从新诗诞生到八十年代的繁荣,诗成为了最活泼的文体,而如今诗歌却走向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

    尽管如此,但我却只能认为九十年代的诗歌是落魄而非衰落,当代诗歌是内敛的,是有存在价值的,是有潜在活力的。套用周易的一句话就是“潜龙勿用”, “退则困险,进则阂山”等待时机再度崛起,而并非是衰气盈野,作诗的人还是有很多的。相信,当新诗发展到一定程度,诗作积累到时机恰当时,必然会扫开落魄,“荣归故里”上下顺也!

标签: 朝代诗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