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诗句网 201 0

  文/ 谢大力

  01

  公元735年,洛阳。

  一个少年独自坐在酒肆里,埋头喝闷酒,一杯又一杯。他刚查了高考成绩,落榜了。他有些丢脸。毕竟,他杜家世代为官,祖上杜预曾是晋代名将,爷爷杜审言也是个大诗人。

  这个失落的少年,名叫杜甫,刚23岁。

  落榜的他苦闷了几天,随后坐上远行的火车。他暗下决心,读书破万卷时,再卷土重来。

  他去了山东,登上了泰山,呼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日,他正在喝酒,一个走路带风的大V推门而进,他定睛一看,紫袍、长刀、双目炯炯,他慌忙给对方递上名片说:“李老师,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对方微微一笑,此人正是李白。

  此时,李白已当过玄宗身边的红人,粉丝无数。杜甫带着崇拜,跟李白一起喝酒撸串。他经常用诗表达对大哥的仰慕: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又一日,两人喝得正欢,一人推门而进,这人脸上有疤,浑身杀气。小杜又连忙递上名片:“高老师您好,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那人望了杜甫一眼,正是高适。

  三个不同气质的人就这样认识了,而且聊得很欢,他们经常相约骑马打猎,驰骋林海。

  这段生活成为杜甫一生难忘的时光,后来他每每想起都要赋诗怀念。

  后来,三个人中,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最后成为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混到了大军区正职,后来杜甫还要经常吃他的救济。这是后话。

  02

  公元746年,车水马龙的长安城。

  杜甫踌躇满志走进考试院,参加第二次高考。

  试卷拿到手一看,哇塞,全是做过的题!杜甫刷刷刷,一气呵成,很快就答完了卷。

  成绩出来后,他一查,700分!他惊喜得有些眩晕,正想看排名第几时,却看到一个公示:本届考试成绩作废。。

  草,为什么?!很多高分的考生都哭了,但那时候没有游行,也没有抗议,只能认命吧!

  杜甫后来才知道,这是大奸臣李林甫使诈,全体考生落榜,他给唐玄宗的理由是“野无遗贤”,民间已没有遗漏的人才。

  考试路断了,空有满腹才华,没有背景没有后台的他,四处碰壁。他只能给大臣们写自荐信,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举荐。

  一次,唐玄宗碰巧看到了杜甫的文章,嘴里直夸奖:“这小伙的文章不错,有见地!”玄宗吩咐考试院的官员,让他来考试,通过后好好安排。

  杜甫迎来人生第三次机遇,他作了充分准备去参加这次考试,然而考试结果却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杜甫失望了,他望着灯火斑斓的长安城,忽然觉得有些陌生。

  快40的他,还是一个无业游民。他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混起来了,只有他每天还在写诗卖文。

  此时,他的生活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好变化,他结婚了,一个是坏变化,他当县令的父亲去世了。这两个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他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他要养家,却没有了经济援助。

  03

  一转眼,在长安就快十年了。

  长安城表面上一如既往的繁华,但人们已经感觉到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异样。

  每天,杜甫经过长安城北的咸阳桥时,都会看到被抓来送去战场的新兵,这些新兵的父母妻子拉扯着他们的衣服,哭喊着不让他们走,因为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杜甫看到这一幕,心里非常难过,他写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此时,唐玄宗终日沉溺声色,朝廷奸臣当道,边疆战事不断。

  一日,杜甫看到一队春游的队伍,仪仗奢侈,盛气凌人,马背上的贵妇们穿金戴玉,她们头上的一串珠子,就足够老百姓家一年的口粮。当他得知这是杨氏姐妹出游时,他写下《丽人行》来进行讽刺。

  44岁那年,老杜终于混上了一个看管兵器的芝麻小官。

  当上官后,他兴匆匆赶回奉先家里,告知妻儿这个喜讯。

  然而,他刚进门,就听到妻子嚎啕大哭,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小儿刚刚饿死了!

  大男人的他第一次哭了,他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饿殍乞丐,他悲愤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04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胡人安禄山攻下洛阳时,身在长安的唐玄宗带着宠妃宠臣弃城而逃,扔下长安百姓任由敌人蹂躏。中间经过马嵬坡事变,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唐玄宗逃到了四川。

  老百姓在战马铁蹄之下,疲于奔命流亡。杜甫也带着全家老小,加入了逃亡大军。

  当他在鄜州(陕西富县)郊区的一个小村庄把全家安置好时,他听到太子即位的消息,又连夜投奔灵武。

  然而,刚启程不久,他就被敌军捉住了,送去了沦陷的长安。

  昔日繁荣的长安此时已变成人间地狱,到处是胡人军队,街市烧杀抢掠一光,无辜百姓血流成河。

  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命如草芥。晚上,月光照进了牢房,老杜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念他远在鄜州的老婆孩子,他含泪写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此时的杜甫45岁,已满头白发,未老先衰。他本来就是个小官,又故意伪装成愚昧老农,敌兵对他并无十分注意。

  后来,安禄山被儿子杀死,他趁胡人军中大乱之际,只身从长安逃出来了。

  望着被敌人蹂躏的河山,支离破碎,他痛心不已,写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逃出长安,他又冒死去投奔新皇帝唐肃宗。一路上,敌人的兵马影影绰绰,他惊心胆颤。

  当杜甫历经磨难,穿着破烂的衣服和鞋子拜见肃宗时,肃宗被他感动了,赐予他“左拾遗”的官职,一个副科级的小干部。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肃宗对老实巴交的杜甫失去了好感,加上党派斗争,半年后,他被贬去了华州。

  05

  759年,杜甫奔波在去华州的路上。

  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他触目惊心。

  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战场上需要大量的新兵补充,连年打仗,人口急剧下降,官府挨家挨户抓男丁。

  在石壕,他傍晚投宿一家农户,这家的壮丁已经全部上了战场,家里只有老翁、老妇、儿媳妇和小孙子。

  差吏半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得跳墙而走,老妇开门跟差吏交涉,哭着说:“家里原来有三个男丁,都上了战场,两个战死,一个生死未卜,眼下家里只有我一把老骨头,还有一个儿媳妇和未断奶的孙子。你如果还要人,就把我抓走吧,我还可以为军队煮一顿饭!”

  差吏喝道:“废话少说,没有其他人,把你带上也好!”

  杜甫一夜难以入睡,他记录下这一幕: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不仅是这一户农家,在新安、潼关,他又写下《新安吏》、《潼关吏》。

  他看到了大量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的悲剧。

  他看到一个老人,家里的子孙全部参军战亡,如今他也被抓去战场;他看到一个新婚的少妇,晚上刚结婚,第二天清早丈夫就被抓走了;他看到一个战败归来的残废士兵,家园破碎,家人失散,无家可归。

  对于这些人,杜甫都用第一口吻,分别写下《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

  在华州做官半年,杜甫又主动辞了官。

  他对政府失望之极,他不想成为朝廷的爪牙去压榨百姓,也不想在黑暗的官场上阿谀奉承,这有悖他的良心。

  然而,杜甫的辞官,无异于把自己推入穷苦的火坑。

  此后,他后半辈子都贫穷潦倒。

  06

  公元759年末,杜甫带着全家千里跋涉到达成都。

  此时的中原仍然战火纷飞,而四川盆地由于高山阻挡,还保留着短暂的宁静。

  他在成都郊区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他在这里开辟庭院,围篱种树,修建草堂。在次年的暮春时节,他的草堂落成了。

  此时的老杜已是个老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他,终于得到了栖息。

  这里虽然很简陋,却是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春天,小雨淅淅沥沥,滋润着大地,树木抽出了新芽,繁华争前恐后绽开。他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他眼前的花木是:“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眼前的虫鸟是:“细雨鱼儿出,斜风燕子斜。”

  夜晚的幽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居家的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他爱极了大自然的一切。

  然而,八月秋风怒号时,他的茅屋屋顶的茅草被吹走了,害得他的茅屋处处漏水,整夜没有好觉。他不仅又联想到中原还有很多百姓受饥受寒,无家可归。什么时候,穷人也有一个好的栖身之所呢?

  他把这事写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虽然他辛勤劳作,但还是难以自给自足。

  此时,以前的老朋友高适、严武,都在四川当了大官,他们常常来看望杜甫,给予他援助。

  07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远在四川的杜甫听到消息后高兴得哭了,他终于可以不再流浪了,他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

  他回头看看妻子儿女,他们也都欣喜若狂,胡乱卷起诗书整理行李,准备回家乡去。他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年的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由盛转衰。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全国各地不时还有叛变,少数民族还在任意横行。

  唐诗也脱去色彩斑斓的衣裳,转入了现实质朴的道路。

  此时,杜甫身边很多朋友陆续离他而去,储光羲、王维、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死去。只有他,虽已年迈体衰,还在辛勤更新着公号。

  765年,他全家乘舟东下,他想往江南或回故乡。

  期间,他在三峡里的山城夔州(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多。后又出峡,去到湖北荆州。

  后来,他又辗转去到湖南岳阳。他看到洞庭湖边人民穷苦的生活,官家压榨有增不减。夏末,他又去到了衡阳。此时他残废多病,他耳聋了,还有严重的痛风,他终日只能漂泊在小舟上。

  770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在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

  他用枯瘦的手打开手机,最后一次登录他的公号“子美的诗”。到死他的粉丝还是十几人,阅读量还在两位数徘徊。就跟他的政治一样,直到死,他的诗都不被当时人所承认。

  但,作为一个小号,他一生更新了一千四百多首诗,他问心无愧了。

  08

  随手翻开唐朝那时候的诗集,权威的例如《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国秀集》、《丹阳集》都没有收录杜甫的诗。一些四五流的小诗人都收录了,就是没有杜甫的。

  历史的尘埃,正在慢慢地把这个小号掩盖。

  四十多年后,一个叫元稹的诗人,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个多情种子,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小号。

  他戳进去,连看几篇,哇,真是一个神迹,真是一个天才!

  一千四百多首诗,连起来,就是一部诗史,一部图经。

  写个人的抱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写时代的不公,有“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写战争的残酷,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写对百姓的怜悯,有“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写战胜的喜悦,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写岳阳楼,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三峡的秋,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成都的春,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简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元稹激动不已,原来,盛唐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孟李(孟浩然李白),不是王崔(王维崔颢),不是高岑(高适岑参),而是这货!

  有人告诉他,这个人死的时候很惨的,家人无力安葬,现在还没有写墓铭。

  元稹马上撸起袖子,没人写吗,那我来写!

  元稹写,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

  那么,在有生之年,杜甫难道就不知道自己诗歌的造诣吗?

  杜甫曾写《戏为六绝句》,来回击当时人对他的不理解: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初唐四杰,但其实杜甫是写给他自己的。

  他说,开创了一代诗新风格的人,总会被浅薄的评论者无休止的讥笑。但是他不怕,因为,等到你辈都化为尘土之后,我仍然还会像滔滔江河那般万古奔流。

  杜甫的一生都颠沛流离,贫穷潦倒,但正由于此,他才看到了芸芸众生的苦难,他才写出了那么多有分量有价值的诗。

  来自:爱上读书与旅行

  有一种爱叫做转发。

杜甫: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第1张图片-诗句网

标签: 杜甫的绝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