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品古诗:龙业古代诗歌鉴赏集

诗句网 237 0

  自序

     少年时期,学业负担不重,多有闲暇,常捧读一本唐诗或宋词。学浅力拙,读之似懂非懂,但偶有意会,便欣喜不已。一次翻阅《长恨歌》,渐次读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心头竟咯噔一下,随即唏嘘不已,以至潸然泪下。古代的诗歌太美了,美得让我遐想,让我追寻,让我五体投地。这种心理体验,长存心底,久久难忘,也成了我报考大学中文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年大学,谈不上寒窗苦读,一切皆随时势。革新的时代,也是急功近利的时代,大学生活亦然。本期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却见到,要么每日重复的“通过”“反映”“表现”“黑暗社会”“阶级矛盾”之类的陈年旧谷,要么是什么“现代派”“苍白脸”“垮掉的一代”等舶来品,母语的古典作品尤其是诗歌无从学起——自己也不想学那“故纸堆”的烂东西。本来草包的肚子,又蒸不熟、煮不烂地装了一下子“新货”,还自以为学有所成,原有的那点诗心诗趣已荡然无存。

     走向社会,先后从事教学和文宣推广工作,也可算练就了“笔杆子”,只不过文章又落入了新八股的窠臼。经常炮制的“大作”,充斥着诸如“砸三铁”“我要干”“攻坚战”“夯实基础”“大搞”“勇闯”的战斗口号和俚俗之语,还谈何温文尔雅、温柔敦厚?这样的状态下,哪还有什么心思去吟咏古诗词。自己还在阅读和写作,但它们早异化成为仿写的机器,码字的机器。

     世纪之交,重返三尺讲台。此时,少了少年的浮躁轻狂,多了宁静沉稳,也有意愿唤回久违的诗心诗趣。然而,高中课程和高考中,虽然大幅增加了古代诗歌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但长期的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泛滥,使诗歌教学多流于形式,一如当年的大学。我也陷入一种误区,公式化、套路化,讲主题,讲形象,讲艺术特色,头头是道,却千篇一律,讲没了了诗人的个性,讲丢了诗歌的韵味。更有甚者,有的课还上成了语法分析课。我也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以为是弦歌风雅,实则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时弊匡救,非一人一时之功,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读诗方法,养成审美的鉴赏习惯。这里的关键,是找回那颗丢失的诗心——像闻一多先生那样,像胡小平先生那样,以修学好古的精神,以温情和敬意的态度,去承继先人的财富,去涵泳讽诵,去联想,想像,去创造具有自己个性体验的艺术境界,以愉悦情志,净化心灵,和谐互动。

     我感到,高中的诗歌教学内容较多,要教好,就得做到多读,多背,多闭目回味,多与欣赏者交流,多写鉴赏笔记,多做总结。以诗心读诗,以诗心讲诗,共同意会诗情画意,共同实现感染熏陶。

     本集的鉴赏文字,都是我前段所作和正在写作的笔记总结,有的发表在天涯各个栏目,有的将要发布。多多益善,我会不断地整理加入新帖。

     才疏学浅,多有所阙,还望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龙业

     2009年 12月1日于二濯堂

标签: 诗歌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