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的重构

诗句网 217 0

  ——评高深的《鹿回头》

   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文学的主题可以不变,文学的对象可以不变,但在不变中必须有变的东西,有不同于以往的东西。重构是文学现象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这是文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学在发展中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结构若进一步僵化会导致文学的停滞乃至死亡,打破旧的结构,创造新的结构,这就是重构了。文学的发展其实就是结构——稳定——重构——结构的过程。例如,高深的《鹿回头》诗就是一个文学重构的很好典范。

   《鹿回头》是对一个传说——口头文学的重构,在诗歌中诗人自出机杼,重新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诗歌意象。诗歌如下:

     鹿回头

     可怜的梅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绝处。

     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嫁给了要致她死地的猎户。

     生与死转化成恩爱,

     猎人与猎物结成夫妇。

     这美丽动人的传说,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

   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鹿回头”,这景点有一个优美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黎族猎手,追赶一只梅花鹿,从五指山一直追到这天涯海角,前面便是万顷碧波,猎人正待张弓搭箭,射杀猎物,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梅花鹿回眸一笑,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猎人与之结为恩爱夫妻。鹿回头的传说,作为一个诗的意象,可能具有许多内涵,或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或锲而不舍,皇天不负苦心人;或姻缘前定、男尊女卑、柔能克刚……不管如何,在传说中人们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都注重一种爱情的大团圆结局,但高深却看到了丑陋的一面,那是猎人与猎物的对立关系,强者与弱者的依附关系。无疑,高深的重构是成功的。

   民间传说多数体现了普通老百姓的善良愿望,所以结局总是团圆式,这往往使主题无法得到更深刻的挖掘。《鹿回头》依然取自那个民间传说,却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刻的意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把这首刻于三亚的景点处,当导游娓娓动听地向游客讲述这美丽的故事时,突然看到了这首诗,那得到的将会是怎样的错愕?当产生这种错愕的效果时,诗歌的重构就获得了成功。读者或者游客的思维将由之获得重构,对传说将不在流于虚幻的浪漫向往,代之的是对某种恶的血腥的理性思考。

   那么,诗人是如何达到这种意象的重构的呢?

   首先,这种重构源于对美丽传说原有元素的继承。我们知道,这个传说已流传久远,这构成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意义,这是诗歌意想塑造的基础。传说中的三个元素:猎人、猎物(鹿)、美女早已存在,所以诗歌无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去塑造这些感人的形象。三者的对应关系也早已存在,其中猎人与另外二者是异质关系,而猎物(鹿)和美女是同质关系。可以说,传说和诗歌的关系是一种互文见义的关系。传说使诗歌有了文化依托的广度,和让心灵驰骋的寄托,诗歌让传说包含的本质能够呈现出来。诗歌的上节基本重现了传说的内容:猎人强悍,充满野性,是强者;梅花鹿温顺单弱,少女美丽柔顺,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弱者。由于鹿变为美女,本来的血腥屠杀竟变成温馨的爱情。当然,这节并不只是重复了传说,而是在重复中有伏笔:“可怜”、“绝处”、“要致她死地”,这是为后面一节的重构伏笔。

   接着,是对传说中各个叙事元素的重新排列。上面已说到,美女与鹿是同质关系(美女由鹿而变),但传说却更强调美女与鹿的不同——美女不但是人,而且是美丽的女人,而鹿只是禽兽而已。但在诗歌中,美女和鹿是一样的,变的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在猎人眼里,它们都是猎物,只不过在功用上有所不同罢了——鹿,可以满足食欲,美女,可以满足性欲。上节那里,“可怜”充满了对猎物(鹿或美女)弱势的同情,“绝处”说明猎物除了投降已别无选择,而“要致她死地”更强调猎人的凶残本性。

   最后,是对各个元素的关系进行置换。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本是敌我的生死搏斗,在传说中却成了恩爱的爱情关系。“生与死”点出了两者的本质关系,成为夫妻并不能改变其中占有关系,夫妻只是对猎物占有的另一种说法,所以诗歌把生死置换成传说的恩爱,之所以能这样置换,是因为猎物的屈服,让自己由食欲对象变成性欲的对象。这好比肉狗、猎狗、哈巴狗一样都是狗,不同的是肉狗用来吃,所以要杀掉,猎狗帮猎人打猎而死在丛林中,而哈巴狗不用死,却也只是人的宠物罢了。诗歌在这里完成了对传说的重构,主题得到了升华:“美丽动人的传说,美化了弱者的屈服”。历史和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投降却说成是招安,为外族所统治却造出一种文化统治论,摇尾乞怜却扮成是与人为善,广交朋友……种种无耻,不一而足。

   这样,诗歌不但已超越以往的传说内涵,更超越了一般的现实意义,从而具有一种永恒的哲理。诗歌揭露了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的血腥本质和弱者面对强者时的卑微情状。人要么强者,要么弱者;作为弱者,要么从容而高贵地死去,要么卑微而无奈地活着。

   总之,文学地创新,无非就是不断地对以往的文学范式或结构进行重构,让新的意义从遮蔽的状态中显现出来。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桓桓居—泰勒斯门徒

标签: 诗歌意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