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未解之迷(五)

诗句网 143 0

  第五节:江潮的规律

  一,江潮与海潮

  这里有篇论文,题目叫做:《对长江潮区界与潮流界的研究》。作者徐汉兴、樊连法、顾明杰。载:《水运工程》2012年第六期。这篇论文开篇就说:

  “长江潮水… 溯江而上,波及上千公里之遥,形成深入我国内陆最远的江潮,其影响之深远,世界罕见。”

  论文很长,但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几个专业概念,以及它的结论。

  先说下面五个基本概念。

  一,感潮河段:“从河(这里主要是指江--下同)口口门到潮区界这一河段为感潮河段。”

  二,潮流界:“感潮河段潮水受河床阻力与河水下泄径流阻压作用,潮波能量逐渐消耗流速渐减,潮波上溯到某一地点潮流速度与河水流速正好相抵消, 潮水停止倒灌此处为潮流界”

  换句话说:潮流界也就江流与潮流的能量正好相抵消,江水既不向上游流,也不向下游流,停止不动的那个区间或河(江)段。

  三,潮区界:“潮流界以上潮波继续上溯振幅急剧减小,直到潮波能量消耗殆尽潮差为零的地方为潮区界。”

  四,潮流上界与潮流下界:“其与潮区界情形相类似,但潮流界表征潮流影响之所及,此处潮流速度为零。并且,亦有上界与下界之分。”

  换句话说:由于每年甚至每天江水的流速流量都是在变动着。所以这个潮流界也是会随着在一定的区域里变动。它在最上游的区段就是潮流上界,同理,在最下游的区段就是潮流下界。

  个人认为,应该还有一个有用的概念:

  五,潮流中界:为什么呢?因为在上界与下界之间,还总会有一个潮流界最常出现的区间或江段。为方下面的计论,在我这篇文章里就暂叫做“潮流中界”。请注意:它并不一定是上界与下界自然距离的中间。因为影响潮流界的因素很多,除了江流的大小的变化,还河床与河湾等等。

  现在我们再来看结论:

  “据观测,镇江也出现转流现象,即潮流界上界在镇江附近…洪季涨潮流到达镇江上游、枯季更远至芜湖附近。据1978年8月6日(阴历七月初三)洪季大潮资料按洪季模式计算结果……江阴以上,即此处只是平均潮流界上界的位置所在,而实际的潮流界上界则应在此点更上游处。”

  结论是:“取得重要成果: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庆与南京之间,潮流界位于镇江与江心沙(属海门)之间。但是,这一新概念与传统概念迥然不同,即一般认为,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徽铜陵与芜湖之间,而潮流界位于江阴以下。”

  请看,1978年潮流界上界还在镇江附近。那么,张若虚所处初唐时期,也就是1987年的,约一千三百年前,潮流上界还会在镇江附近吗?请再看:

  二,海潮与海潮界

  历史上,早在镇江的松寥山被称之为海门山之前,更早时候,是金山和焦山被称之为海门的。今天,我们从地图上看,镇江距离如今的海门县约有二百公里。而早在唐末或后周时期,就已经有如今的海门县了。也就是说,在唐代,过了焦山或松寥山,还远不是大海。那么,古人又什么还要把它当作大海之门呢?其实,这个“大海之门”的意义还远不仅仅是出了这个门就是大海。它还与海潮有关。

  我们知道,海潮涌进了大江,必然会对人们生产、生活以及航运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古人定早就对海潮进行观察与研究了。我想,最迟不晚于三国时期,因为三国时期镇江就是一个军事重镇了。海潮的地点、时间与大小,都有极其重大的军事意义。

  所以,一定有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发现海潮总是在镇江金、焦附近把势能传递给了江水之后,它就不再上溯了。于是古人就认为,是上天安排这座大山在江中,就像大门一样挡住了海潮,所以才把它叫做海门。而且,古人也一定会在这两座山上建筑庙宇来敬神。当然,现在这两座山上的庙宇是不是与海潮有关就不一定了,毕竟年代久远。也就是说,这个海潮把它的热能传递给江水的地方,也就是海潮界,同时,它也是江潮的起潮界。

  到了初唐时期,这个江潮的起潮界自然早就东移了,今天呢,它应该在焦山以东到现海门之间的江段。如果考虑到初唐距离现代一千多年了,而初唐距离三国之前人们初定金焦为海门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一千年,因为二千多年以前,差不多就是春秋时期了。所以,唐初的时候,江潮的起潮界也应该在这两者之间,离镇江不太远的地方。

  总之,如果张若虚当年真是在镇江附近阅江赏月的话,那么,当“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时候,他还会看到“艳艳随波千万里”的美景吗?至少应该是铺天盖地,白浪翻腾的景象,与震耳的浪涛声吧?

  那么,张若虚当年的景观地不在镇江附近,又会在哪里呢?

  南京!

  (下节请看:阅江南京湾)

标签: 张若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