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时刻,两位被历史铭记的英雄

诗句网 257 0

南宋灭亡时刻,两位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第1张图片-诗句网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文天祥、陆秀夫一内一外,是南宋王朝的两大支柱,在大宋亡国、面临灭顶之灾时,他们坚守气节,用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什么叫臣死社稷、什么叫忠贞不屈、什么是民族气节。

一、天地有正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总是令人热血沸腾,要不是在逆境中艰难前行、在绝境中不忘初心,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天地可表的诗句的。

文天祥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热心国事,从小就给自己灌输了忠君思想。

文天祥本字履善,后改字宋瑞,其报国之心可见一斑。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文天祥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因此被奸臣排挤出外。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驱使下,即使自己身不在朝堂,但仍然心系国事,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毅然决然选择率军勤王。

南宋灭亡时刻,两位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第2张图片-诗句网

文天祥经历过两次被俘。

第一次是公元1276年,南宋即将失国之际,文天祥至元军与伯颜议和,后被扣押。

弱国无外交,更何况是即将亡国的南宋,文天祥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自己的铮铮傲骨。在议和过程中,文天祥不屈不挠,说话十分硬气,喊出“宋存与存,宋亡与亡”的口号,说得伯颜当场失色改容,不得不向文天祥赔礼谢罪。

文天祥行经镇江时,逃出元军,坚持组织义军抗元。但终因敌强我弱,于公元1278年再度被俘,在昏暗腐臭的牢房中关押三年。元军迫使他劝降张世杰,文天祥于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过零丁洋》,以诗明志;同时面对元军、甚至是忽必烈的亲自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写下了同样凛然的《正气歌》。

文天祥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上,但他面对死亡的勇气丝毫不比别人差,一片丹心、一身正气可昭日月。

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临刑诗中写道“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二、应为国死——陆秀夫陆秀夫最悲壮、最被后人铭记的事迹当属负帝投海。

南宋灭亡时刻,两位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第3张图片-诗句网

陆秀夫是和文天祥同年的进士。与文天祥一样,拥有一片报国热忱,中了进士就和友人立志“……当思报国,相勉励为天下第一等人物”。与文天祥不同的是,陆秀夫主要在内扶持小皇帝,在外领军的机会并不多。

陆秀夫十分有才能,在镇守淮南的李庭芝幕下任职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相当精明强干的能力,“至察其事,皆治”,后在李庭芝推荐下入朝为官,也曾作为使者被派到元军乞和。

当然,这次乞和因陆秀夫不肯答应屈辱条款而流产。

赵显投降后,南宋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以陆秀夫为首的忠义之士没有放弃,他们救下益王赵罡、卫王赵昺,在福州拥立赵罡为帝,为南宋保护下最后一丝血脉。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南宋小朝廷只能选择步步后退,赵罡本人则在逃跑过程中不幸溺水,得病去世。

国亡了,小皇帝死了,人心也要散了,“群臣皆欲散去”,这时候站出来的人是陆秀夫。陆秀夫挺身而出,深明大义,继续拥立赵昺,然后将小朝廷迁到海上的崖山,甚至组织起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

彼时,大宋王朝犹如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潮水中飘摇颠沛,陆秀夫无疑是这支小舟的掌舵人,有他在,小舟就不至于沉入海底。

南宋灭亡时刻,两位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第4张图片-诗句网

然而,历史的悲壮往往就在于很多结局不尽如人意。南宋小朝廷还是亡了,文天祥被俘了,张世杰溺死了,陆秀夫则选择最悲壮的方式死社稷,负帝投海。

投降保命还是以死明志,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命题。白白赴死似乎毫无益处,但这就是民族气节,是许许多多人丧失掉的东西。

文天祥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儒家士子读的是圣贤之书,学的是经世济用之文章,目的是积极入仕、报效国家,最终国灭家亡,他们没能挽回败局,但无数志士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他们的这种气节像是一根脊梁骨,贯穿了整个华夏大地,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没有坚贞不屈的血脉,何来坚守气节的铮铮傲骨。

十万军民罹国难,一身正气万古存。数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壮烈的民族气节才是那些跳梁小丑应该学习敬仰的。

参考资料:《宋史》

这位与文天祥同朝的宰相,却在任期间三次逃跑,堪称“逃跑宰相

乱世之中,他们才华能垂青史,却不能左右命运

标签: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