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

诗句网 235 0

  .content{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000000; FONT-FAMILY:楷体_GB2312; LINE-HEIGHT:30px; FONT-SIZE: 18px}

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第1张图片-诗句网

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

文/:阅沧桑2010

最近偶读文天祥《正气歌》,六十年前祖父一字一句教读的情景浮现眼前。祖父曾经教过书塾,他说读书人都要读这首诗,和《幼学故事琼林》同样重要,里面有很多知识和道理,要做个有正气的人。当时,我读归读,对那些典故仍是不甚了了。当局不是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吗?好奇心使我冒出一个想法,了解一下现在知道首诗,懂得这首诗的文学青年多不多。于是,我到一个聚集了较多古诗词爱好者而且水平较高的网上社区发帖调查,有12人接受调查,其中熟悉的1人,知道,懂得但不是很熟悉的5人,不知道的6人,占一半,不接受调查的应该是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多数人是不知,也不想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述教育的失缺。

  文天祥20岁上京赴考,皇帝在殿试时钦点为第一名。后来,委任为签书镇南郡(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鉴于朝廷腐败,投降派当道,他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因而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随后给了他一个南昌仙都观主管的虚名。其后几年,皇帝知道他是个忠心耿耿的难得人才,曾几次任用,但是,他在任职期间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求和,希望皇帝励精图治,亲君子而远小人,整顿朝纲。写文章批驳投降派的主张,斥责奸臣为了自己的私利出卖国家利益,历数投降主张丧权辱国的罪状。毫无疑问,身处腐朽的政治环境,结果必然是得罪当道奸臣,说他口出狂言漫骂权贵而被免官。体现了他的品格正直,保国心切,不钻营个人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凛然正气。

  文天祥38岁时,元军20万两路进攻南宋,陷武昌,京城杭州危在旦夕,太后下《哀痛诏》,恳请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共赴国难。各地将官大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观望自保,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起兵勤王。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文天祥这样回答那些劝他不要螳臂挡车的人,在江西组建了以农民为主的3万人救国队伍,开赴前线。无奈力量太悬殊,加上另一部的统兵将领观望自保,首战失利,朝廷见大势已去,要「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面对宋朝行将覆亡的形势,张世杰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也准备回江西再次组织救国力量。当元军围困临安时,朝臣降的降、逃的逃,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收拾残局。文天祥临危受命,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出使元营谈判时,被对方强行拘留,太后失去依靠,只得向元朝投降。

  被押往北京途中,文天祥在镇江伺机逃脱,在元军四处追捕,地方军阀拒绝收留帮助的情况下,他经历千辛万苦才逃回岭南,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这时,张世杰拥益王在福州登位,任文天祥为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但这些残部和未经训练的农民队伍怎敌元军的精锐大部队呢,在元军的攻击下,朝廷又一次登舟入海流亡。文天祥率部退到广东梅州整顿后,挥师赣南,收复了不少失地。后来元军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他兵败退到广东惠州的陆丰继续与敌周旋,一天,在五坡岭午饭时,被偷袭的元军包围俘虏。为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元军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在深圳西南方的海区),以杀头相威胁,逼他写信招降,文天祥略一思索,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表明自己宁愿受死也不劝降,这就是著名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开头就表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在极其险恶环境里度过的四年战斗生涯。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五六句喟叹更深,而且一语双关语地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的痛苦心情。结尾两句以宁死不屈的态度,义正辞严地回答了敌人的杀头威胁,以磅礴的气势写出了为国捐躯虽死犹荣的壮烈誓词。最后张世杰统领宋军战败身亡,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殉难(在深圳南山区的海边仍有座宋少帝墓),宋朝彻底灭亡。

人打赏

0

人 点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举报 |

楼主

| 埋红包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标签: 正气歌文天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