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

诗句网 231 0

如果说清华北大是北京最顶级的大学,那么国子监、顺天府学就是古代中国的“清华北大”,它们在考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明清时期,无数学子为了获取功名,干出一番事业,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可以到国子监、顺天府学学习。当年的顺天府学就位于如今北京的府学胡同内。

府学胡同位于繁华地段,胡同外车水马龙,但胡同内却十分幽静。这条胡同历史文化气息浓厚。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中剪子巷相通,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全长681米。明代属教忠坊,称府学胡同,因胡同内顺天府学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民国称府学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1张图片-诗句网

北京最高的学府 顺天府学

顺天府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5号,是明、清两代顺天府府属学校和文庙。顺天府学前身可以追溯至元末,前身为元代寺庙报恩寺。据《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五载:“顺天府学,故报恩寺也。元末有僧游湘潭,募造报恩寺,尚未安像。明师下燕,戎士卒毋得入孔圣庙。僧仓皇借宣圣木主置殿中,后不敢去,遂以为学。”同时在《重修顺天文庙碑》上也元代报恩寺的详细记载:“顺天府庠文庙在那之东南教忠坊右。元末僧人募修报恩寺,未列像,适明兵定燕都,下令勿得擅人孔圣庙,僧人借孔子木主,设焉,是为大兴县学,永乐时改为府学。”这段话大概意思是指:就在明军攻破元大都(北京)之前,有个和尚用募来的资金建了一座报恩寺,寺刚建好,还没来得及安置佛像,明朝的军队就已经攻入了元大都。和尚怕刚建好的寺庙被明军占领使用,就将一尊木质孔子像放置其中。明军看到寺庙内供奉的是孔子像,就没有占领寺庙,报恩寺就得以保全。

后来元朝灭亡,改朝换代,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将元大都改为北平(今北京),下设大兴、宛平两个县。元朝国子监不再是国家官办学校,改为北平府学,报恩寺作为大兴县学。

而后,明成祖朱棣把大兴县学改为顺天府学。从此开始,一直到清末,500多年以来顺天府学一直都是北京的地方最高学府。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2张图片-诗句网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3张图片-诗句网

随着时代发展,改革的浪潮下,顺天府学也经历了一番创新。科举制被废除,旧式学堂逐渐被新式学堂所取代。到了清朝后期,一系列改革也提上了进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宣布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顺天府学的东半部被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堂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小学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校更名为“左八旗小学堂”。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1934年改为“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称“北京市三区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为“东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后改为“府学胡同小学”,1967年称“继红小学”,1978年恢复“府学胡同小学”并沿用至今。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4张图片-诗句网

从古至今,顺天府学可以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从《顺天府儒学题名碑》上可以得知:明崇祯元年到七年间就有10名顺天府学的学生考中进士,并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远至云南、四川等地,从侧面反映出顺天府学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如今的府学胡同小学依然是北京顶级的小学之一,继续为中国培养教育出新的人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丞相祠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紧邻顺天府学。文丞相祠原为顺天府学的一部分,明朝时期专门分割出来用于祭祀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整体建筑构造为明代风格。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5张图片-诗句网

先来介绍一下文天祥。文天祥 , 字履善, 又字宋瑞, 自号文山, 宋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文天祥21岁进士及第, 被理宗擢为状元。景炎三年 (1278年) , 文天祥在五坡岭遭遇元军被俘, 元至元十九年 (1282年) 就义于元大都 (今北京)。世人对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以及那首《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是成为传世经典被人们所熟知。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6张图片-诗句网

回到文丞相祠。相传府学胡同63号是文天祥当初被囚禁的监狱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表扬文天祥的抗元事迹,宣扬他的爱国精神,下旨在顺天府学的右侧建造了文丞相祠,以供祭祀。明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下令重修了祠庙,扩大祠堂规模,并将祭祀文天祥正式列入祀典,并由顺天府尹主持祭祀。万历时期将文天祥祠由右侧迁至左侧,并进一步提高了祭祀规格,由府尹改为皇帝亲自主持。清朝的康熙、乾隆以及民国初期的北京政府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固和扩建。民国后期,社会动乱和战争频发使祠堂受到了极大破坏,致使文丞相祠毁坏大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启动了对文丞相祠的保护工作,并于1983年拨出专款重修,同年定为北京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天祥祠坐南朝北,由大门、正厅、享殿等三部分组成,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大门为牌楼式,上有一木匾,题有“文丞相祠”四个大字。正厅正中为文天祥坐像。在祠堂中,珍藏着许多文人墨客为纪念文天祥所留下的书法和石刻。前院立有《宋丞相信国公像碑》,正面刻有文天祥画像,碑首刻着文天祥的《绝命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东侧的院墙上刻着文天祥所作,文徴明所书的《正气歌》,与《绝命词》相呼应。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7张图片-诗句网

文丞相祠中有一颗古枣树。此枣树位于享殿前东侧,相传是文天祥被囚禁于此时亲手栽种的。因枣树枝干自然倾斜指向南方,所以又被后人称为“指南树”。现如今枣树枝干上挂满了红丝带,成为了后人纪念文天祥之处。

府学胡同里的太妃 府学胡同36号

在封建社会,奉行一夫多妻制,有钱有权的人家可以娶多位妻子,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据统计同治皇帝1861年即位,于1875年驾崩,他这短暂一生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4位皇贵妃。溥仪逊位之时,同治皇帝还有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皇太妃)和荣惠皇贵妃(皇太妃)这三位遗孀仍然存活于世。其中敬懿皇贵妃(皇太妃)和荣惠皇贵妃(皇太妃)在民国十三年(1924)起居住于府学胡同的36号,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去世。府学胡同36号院成了两位清朝太妃最后的归宿。

敬懿皇贵妃终年七十七岁,荣惠皇贵妃终年七十八岁,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长寿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二月五日 敬懿皇贵妃去世,二十五日举行奉移礼。而这也成了北京人民最后一次目睹皇家葬礼。相传当日万人空巷,街道两侧商户一律停业,不少市民涌上街头,就为一睹皇家葬礼。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派出大量的军警部队维持秩序,可以说是北京城少有的热闹景象。葬礼过后,棺椁暂存柏林寺。民国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荣惠皇贵妃去世,此时的她已经享受不到隆重的奉移礼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十四日寅时,荣惠皇贵妃的棺椁与敬懿皇贵妃棺椁一并奉安惠陵妃园寝。她们两位也成为了清朝最后得以入葬皇家陵寝的人。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8张图片-诗句网

末代厨娘 高晓菲饰敬懿皇贵妃 剧照

光绪二十年正月晋封敬懿为瑜贵妃,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绪皇帝刚死四天,宣统皇帝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民国二年(1913)三月十二日(农历二月初五),废帝溥仪又尊封她为敬懿皇贵妃。满洲国朝廷谥为献哲皇贵妃。伪满朝廷用专属于皇后的“献”、“哲”二字作一个太妃的谥号,就等于说已经把她当作皇太后来看待了。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9张图片-诗句网

末代厨娘 胡杏儿饰荣惠皇贵妃 剧照

直到今天府学胡同依然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走进府学胡同,去看看顺天府学的大门,脑海里浮现出了当年学子们鱼贯而入的场景,耳畔好似回响起当年的朗朗读书声;往前走路过文丞相祠,看着门口的木匾,看看文天祥写下的《正气歌》;走过府学胡同36号,去探寻清宫太妃的晚年神秘生活。北京的胡同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和历史故事,等待着有一天被人们挖掘出来,供世人了解。

引用:

宋惕冰.浩然正气丞相祠[J].中华魂,2014,(02):46.

杨年丰.明清时期文天祥形象的记忆与认同[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1):51-56.

刘红艳.文天祥祠的特色与价值[J].文物世界,2011,(05):48-50+15.

见世君.顺天府文庙科举学论丛,2016,2+95-97+100.

老阿工作室.026-府学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十六),个人图书馆,2020-08-13

本文所有图片源于网络

关于府学胡同,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有兴趣的老街坊可以后台回复“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10张图片-诗句网

什刹海畔这两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入选北京第一批革命文物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11张图片-诗句网

观西城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 听鲁迅在京的“呐喊”

走进顺天府学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第12张图片-诗句网

李大钊故居、国立蒙藏学院 都曾留下中国革命“播火者”的足迹

标签: 夜坐文天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