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论语笔记95 见过自讼,善莫大焉

诗句网 190 0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孔老夫子经常会发出一些感叹。这不,“已矣乎”:感叹开始的语句。完蛋了啊!讼:诉讼,引申为责备。自讼:自己责备自己。自我检讨。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这就是说他没见过能自省的人。这个感慨是不客观的,孔子自己曾经夸奖颜回就是个很能私下自省的人。“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感慨嘛!说话过了一点,绝对了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说明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中的“自讼”、“自省”。《里仁》篇中孔子说修养君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司马牛问君子,孔子也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孔子全面的“知过”思想“过”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语》中除去意思不是“过错、错误”的“过”字,如“经过、超过”的“过”,表示过错、错误的一共有十三章。孔子作为伟大的人民教师,对“过”的认知和论述系统而全面。他教诲我们如何少犯错误,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过则改”。关于“过”这个概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孔子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误,但不同的人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完全不同。小人原本就犯不了什么大错,小人之过不在过本身,而在其总是掩饰过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君子之过就从不掩饰,就好比日食月食一样无可掩饰地摆在那里,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得见。(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子张》)陈司败与孔子讨论“昭公是不是个知礼之人”时,指出了孔子的错误认知。对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孔子不但不会不高兴,还非常欣慰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第二、孔子认为,通过分析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可以认知一个人的本性。人们所犯的过错总是与他那个团体的人所犯过错性质是类似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个什么类型的人了,也就知道了他是否具有仁德。(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第三、孔子认为,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宽容,甚至要从自身找原因,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典型的伪君子。从事政务工作的人要“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而高层领导对于普通人的过错要有胸怀,要包容,要敢于承担。“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尧曰》)自己的部下犯错,不是急着去指责部下,而应该从自身找问题,是不是我做领导做的不好,才导致了部下的犯错。

第四、孔子认为,犯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要及时改正,改正了就算不上错误。(“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有错不改才是真的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孔子在本章感慨的就是没有看见过能够见错就从内心反思自己的人。(“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通过自己不断的内心反省并下决心改正过错,才能做到像颜回同学一样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第五、孔子认为,要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并找到少犯错误的方法。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在孔子自己看来如果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周易》就能够少犯错误。《周易》是一部预测未来的书。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自己在预测未来方面还会经常犯错。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一生追求的是“一以贯之”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认知当下的事情,对圣人来说都不是问题。但圣人毕竟不是神人,对未来的预知多少还是会看错的。

见过自讼“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慨,面对错误,这个错误可能是自己犯下的,也可能是别人犯下的,没有人能够对照这个错误,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言外之意就是,人们太喜欢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对别人犯下的错误又习惯于推卸责任,与我无关。长此以往,从个人角度来讲不能改过自新,修行进步。从集体的角度来讲,就会尔虞我诈,丧失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就会败坏社会风气。看似是个个人修养的小问题,实则是圣人所忧虑的关心到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孔子还从学习的角度,来告诫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好的东西改正自己的错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见过自讼”不仅是针对自身的过要学会去自我反省,还要拿别人的过错与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对比,提前预知并改善自己的修行。

孔子承认人都会犯错误这一基本命题,所以说犯错误本身不可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改了就好。知错不改才是真正可怕的错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进步。

而进步的关键在哪里呢?下一章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讲呢?两章之间又什么关联呢?难道“忠信”不重要吗?

道客村曰:

人过己过众生过,

见过自讼是真学;

点点滴滴日累进,

修行路上不蹉跎。

标签: 人之过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