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二:利来则聚,利散则分

诗句网 558 0

多年前读过的东西,因为人生阅历不同,可能视角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就很不一样。今天再读《烛之武退秦师》,感触颇深,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说的还是很深刻的。这话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而且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从深层次看,多数人交往的原则,也无法突破利益的藩篱。烛之武(郑大夫)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瓦解秦晋联军,消除郑国亡国之灾,正是因为秦晋之间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即使有秦晋之好的联姻,又是盟国,但仍有矛盾。正是基于这一点,才让烛之武找到了各个击破的切入点。而这种利益国与国之间利益之争的矛盾,采取针对性分化瓦解的外交手段,直至今日,依然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二、领导人最大的素养之一应该是识人用才的能力。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工作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做决策;二是用好干部。郑国被秦晋联军围困,佚之狐(郑大夫)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出使秦军营,游说秦穆王,当郑文公问烛之武时,起初,烛之武推辞不想去,他说“臣之壮时,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看看,没有及早发现身边的人才,不能早提拔重用,应急时才去“抱佛脚”,才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所以,领导人识才用人的眼光是相当重要的素养,只有领导具有识人的慧眼,求贤如渴的器度,人间才可能少一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用人悲剧。

三、大是大非面前总能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在郑国将要遭遇亡国之灾时,郑文公能诚恳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有错能改,善莫大焉。即使贵为一国之君,敢于认错是值得称赞的;烛之武虽然对郑文公有意见,但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大是大非面前,救亡图存才是当务之急,为国分忧才是份内之事。敢于深入虎狼之师的秦军营游说秦王,体现了一位高级人才的胆识和智慧;晋文公在被盟军放了鸽子后,没有怒发冲冠,对留守在郑国的秦军发起进攻,而是也选择了撤军。他不仅没忘记秦穆公帮自己归国登上晋国王位的扶助之恩。而且能从两国盟友关系的长远大局着眼,妥善处理不利局面,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

标签: 人之过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