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的诗句解释117句

诗句网 237 0

小儿垂钓古诗作者解释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小儿垂钓古诗作者解释,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小儿垂钓

  唐代:诗人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代古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诗人胡令能简介

  诗人胡令能(785-826年),唐代古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代古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人物评价

  诗人胡令能,现存於《全唐代古诗》仅存四首,其中《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相关传说

  传说,有一天有一个仙人来到诗人胡令能家,脱光诗人胡令能的衣服,不打,先割开他的腹部,鲜血直流,把一卷书放在血肉中,缝上后,又轻轻割开胸部,还是鲜血直流,把一卷书放在心脏旁,缝上后只见满地鲜血,仙人离开,诗人胡令能从此便会写诗了。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漠不关心:献给距离一光年装作漠不关心却心心念念的那个人词曲作者:刘爽歌词:这里的天又开始下雨了我还在这里安**着想着我们曾经的快乐乌云会不会跟随它消散呢这么多年我不想解释什么我依然在这里淡然听着看着他们从身边经过你的驻足可能依然让我心动你的手你的影你的爱温热我度过每个寒冬如今回忆只剩回忆沉入深海无能为力你回头你转身你离开牵动我触碰每个隙缝缱绻回忆只剩疼惜拒绝关于你的消息如果时间停留在日落前抽泣之前吻你的脸原谅不完美在这个季节你就会懂日夜拉扯的想念你的手你的影你的爱温热我度过每个寒冬如今回忆只剩回忆沉入深海无能为力你回头你转身你离开牵动我触碰每个隙缝缱绻回忆只剩疼惜拒绝关于你而你你在哪里会不会在街角相遇到时候我一定会装作漠不关心你的手你的影你的爱温热我度过每个寒冬如今回忆只剩回忆沉入深海无能为力你回头你转身你离开牵动我触碰每个隙缝缱绻回忆只剩疼惜拒绝关于你的消息惟有忘记然后装作漠不关心...

  2、小儿:小儿,汉语词汇,拼音xiǎoér,意思是小孩子;小儿子;谦称自己的儿子;蔑视称谓;泛称子侄;旧时指为皇家或军队服役的人;对人的蔑称;指疾病。《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鬭。”《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一日,文公梦鄜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头如车轮,下属于地,其尾连天,俄顷化为小儿。《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太平御览》卷四九○引三国魏虞翻《与某书》:“此中小儿,年四岁矣,似欲聪哲。”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曰:‘小儿未知为吏也。’”此指其子翟义。《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吴录》:“﹝孟仁﹞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

  3、垂钓:垂钓是垂竿钓鱼的简称,俗称“钓鱼”,是指使用钓竿、鱼钩、渔线等钓具,从江河湖海及水库中把鱼提出来的一项活动。现代垂钓有淡水钓和海钓两大类,前者有沉底钓、流水钓、中层钓等技法;后者分岸钓和船钓两种方式。我国的垂钓活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骨质鱼钩,距今大约六千年,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垂钓文物。此外,在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质鱼钩。这时的鱼钩主要分为倒刺式与无倒刺式两种。可见,当时内陆地区淡水水域钓鱼活动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关于垂钓活动确切的文字记载,则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人们已经在江河中垂钓了。把钓鱼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有关钓鱼的记载,也多是从文化娱乐的角度而言的。如《列子·汤问篇》记载了詹何以钓鱼为...

  4、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miàowéixiào,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出自《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近义词柜糊汗】:栩栩如生【反义词】:画虎类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谜海仔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形容桨断拒嚷惟妙惟肖,仿佛《水经注》造语。”作请习篮谓语、定语犁巩背、补语;指非常逼真示例这里写赵姑母旋渗击誉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尝陵“赵子曰”》...

  5、戛然而止:戛然而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áránér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出自《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主谓式;作状语;形容突然中止。(多指声音)用法示例李昌祺《剪灯余话.五.贾云华还魂记》:“娉娉收杯,至夫人前,沥余酒于案曰:‘才为兄妹,便钟友爱之情,郎君岂得戛然乎?’边妪亦从傍更相助,生乃尽饮。”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四回:“忽得锣鼓戛然而止,戏已煞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臣公叱曰:‘敢对我作此淫词?’戛然而止,俄登登复作。”高阳《玉座珠帘》下册:“就这一句,戛然而止,听来格外令人注意。”刘成章《安塞腰鼓》:“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6、解释:解释是个体心理咨询技术之影响性技术之一,即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在逻辑学中,解释又称“结构”,是指与形式语言初始符号对应的、满足一定条件的对象集合。对一阶语言的解释就是要确定指词和对应的对象之间的联系。所取对象不同,语言的解释也不同。给出语言的一个解释,就是列出语言中指词符号所指称的对象。具体说,一阶语言中的个体符号指称某个个体,谓词符号指称集合。在词典学中,解释就是为词或词组注释,说明词义及其用法。所谓解释,从《后汉书·陈元传》作“解释先圣之积结”的用例也可明白,是表示“说明”这个意思的古代熟语。它与汉译佛典中使用的“义疏”一样,成为古典文献的含义和试图了解它的我们之间的媒介。它类似注解,使古义具象化。由于在被了解者和了解者的媒介机能这一性质上的相似,“解释”就成为与西方学术用语的“inter-pretation”对应的译语。但是,西方近代语的“...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