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92之后:诗歌风水在江南

诗句网 233 0

第六卷92之后:诗歌风水在江南

  人之一生,春夏秋冬。从重庆到广州,又从广州回四川,再从成都往江南到南京,我所生活和工作过的这些城市,竟如此巧地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走向命中相连。中国当代诗歌自1978年肇始至今已有30年了,在这30g的时间里,诗歌风水可谓变动不居而又高潮迭起:先是北京今天派以其英雄之姿隆重登场(1978--1985);接着这股气脉被四川接引,很快,川人就以巫气取而代之,并迅猛地在中国诗歌版图上形成另一格局(1985—1992);再接下来,诗歌风水又往东移,而后抵达江南这片锦绣明媚的大地。江南诗人终得以将万古常青的灵气突显并为我们供献出另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

  一座城市有一种方向,一次运动有一种风貌。每一次呈现(或转移),个中都深蕴了难以厘清的复杂关系和细节,如果有人愿意持续地探究各种因缘际会,那这将是一项重大而又意义的课题。但是,在这里,我仅仅只想呈现它们,正好像我们生活着,而没有说起缘何去生活。发生的已经发生,而未曾出没的也在俟待时机。但是每一次出现,它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消失。甚至可以说,每一次出现就是为了消失,而消失是为了下一次的出现。激情灿烂的北京时代过去了,酣畅淋漓的四川诗歌发生了,接下去是什么,它是否预示了另一个新的时期,或者仅仅只是上面两个时代的重复。如果是另一个新的世界,那么它的新就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从1978到1992这大致的20年里,诗歌在经历怎样不同的变化。因为它是另外的一面镜子。如果说,它重复了这20年,那么就是说,这20年已经成为一种风水气脉,绵久地横延着。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诗歌却从来就是旧的,但旧的也就是新的。重复和更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正好像每个城市暗中呼应,而又各有千秋一样。

  这是一个简略的中国当代诗歌风水(或气脉)运行图,但读者见了不要以为我真要从正典的风水学角度来谈论它(按古之说法;风水又称堪舆、形法、地理、青囊、青乌、卜宅、相宅、阴阳)。这里所借用的“风水”概念在本文中却要扩展得多,它既是指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的,地理、种族、时代为三大决定文学的要素;也是指梁启超、刘师培等人说的,地域文化的不同将导致南北之文的差别。而我以为不同的地理、气候、风物、习俗,必形成地学意义上的不同诗歌风水,也即是不同的诗歌气象。或者这样说:我更乐意称这里的风水为一种气象(有时这一种气象占上风,有时另一种气象又作为主导力量,这也是“风水轮流”的说法)。我早年有一句诗:“我在此经历风景的整容”,风景可行整容术,乃指不同的风水可培育不同的人之气质与气象也。 有关中国风水气脉之走向,日本学者三浦国雄与毛纲毅旷曾于1986年5月在日本《建筑文化》杂志上发表过一番见解:“在中国的西北方,想像中的昆仑山即成为生气之源,气脉从那里向全世界扩展,其中的三支从北方开始以北干、中干、南干的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这三大干龙与黄河、扬子江等大水系有关联。从那里分出许许多多的支流。整个国土就这样被气如网络似的东西覆盖着。‘气’是沿着中国的地势,从西方流向东方的。三大干脉中的南干,指的就是南京、香港、上海等地方,大致是长江以南一带。中干就是洛阳、西安等这样的大都市吧!北干,则经过沙漠,通过旧满洲,延伸到朝鲜的白头山方向。‘脉’这种东西的流动是很厉害的。与水相似,虽说不是水本身,但因为人们考虑在有水的地方气才流动,也就是风水中说的‘得水’。”这便是所谓风水学中的“藏风得水”。二位学者所谈的三大干脉的走向是从纯风水学理论这一意义上讲的,而我更是倾向于在文学或诗歌范围内指认唯有南北二干这一经典(文学或文化意义上的)说法。譬如刘师培便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从地理学(地理也称地学,谓风水之别名)之角度讨论了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的关系。他从此出发果断地指出南北之文的差别:

  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务。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务,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在总论之下,刘师培还作了细分,以为南方文学表现为“清绮”、“哀艳”(按:如潘维);北方则“体峻词雄”、“粗厉猛起”(按:如多多);“大抵北人之文,猥琐铺叙以为平通,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诘屈雕琢以为奇丽,故华而不实。”(按:如陈东东)地理不同,诗歌风水亦大不同也。

  不仅刘师培,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也对南北之文的不同作过尽人皆知的阐释: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亦。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按:如徐枕亚)

  在其《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之精见更是斩钉截铁:“北学务实际,南学探玄理;……北学重礼文,南学厌繁文;北学守法律,南学明自然;北学畏天命,南学顺本性。”

  对于南人的文学天赋,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亦说得条畅动容:南人“习于安逸,文质彬彬,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诗文优美,具有天赋之长才。”而王国维在《静庵文集续编·屈子文章之精神》中却吐露得直白:“南人之想像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方人远甚。”

  以上所引经典,是为了指出南北诗歌的大致不同(并非绝对不同),而重点不是再去谈论北京诗歌和四川诗歌(这在前面已通过我为线索谈论得够多了),也不想对三地诗歌来一个魏蜀吴式的纵横比较,而是直逼当今江南诗坛,但又不是数点名头、面面俱到,仅是将目光聚拢在这里所展示的七位诗人身上,作一番相关历史梳理及现实评析工作。因此,对这七位诗人的讨论必然要先从江南文化的历史脉胳出发,即昔日的江南诗歌风水出发,再说白一点,从一个关键词“水”出发,这样才得以看清今日江南诗坛与诗人们的前世今生。

  一、“流水”江南

  自魏晋隋唐以降,江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镇。而“江南”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在此勿需作考据式清理,那将是漫漫长夜的精密工作。但对江南的一般地理界定还是应当指明的,张岱在《夜航船》卷二地理部疆域篇“吴越疆界”中如是划定江南范围:“钱缪王以苏州平望为界,据浙闽,共一十四州。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古会稽所辖之地,浙江除温、台,九府:杭、嘉、湖、处、宁、绍、金、衢、严;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兴、建、延、邵;南直隶苏、松、常、镇四府,共二十府。会稽郡驻匝苏州府。”在“三吴、三楚”中;张岱又说:“苏州日东吴,润州日中吴,湖州日西吴。江陵曰南楚,徐州日西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风水:风水是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风水有两种释义:其一指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其二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体系。何谓“风水”,从古至今给风水下定义者不计其数,可历史上给风水最早下定义的为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学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风和水;风和雨。《宋书·武帝纪上》:“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唐李远《咏雁》:“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风寒与湿气。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加以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风光,风景。唐李绅《...

  2、江南:江南,是中国地理区域概念,广义上的江南泛指长江之南,狭义上的江南一般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在文化、地理、气候等不同领域,“江南”的范围、概念和定义各不相同,在历史上也是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江南虽最早出现先秦和汉朝时期,但仅指江河以南。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士族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自此之后,自东晋清谈玄学起,至南梁《观我生赋》及《哀江南赋》的出现后,始有文化上的江南,象征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1993年发现的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区早在6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有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先秦时期,江南属百越之地,后被纳入华夏版图,成为华夏汉地九州之一。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

  3、刘师培:刘师培(1884年—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经学家。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著有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刘师培于《民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刘师培相册(2张)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岁就开始学《周易》辨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诗,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1902年刘师培中举,并改名光汉,归途经过上海,结识了章太炎,撰写《攘书》等,参入反清宣传。1904年春,刘师培参加开封会试。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

  4、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汉族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