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永遇乐”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诗句网 235 0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词人早已接连当过杭州通判、 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多年及游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的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 袭上心头,令词人致力于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点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可能是托 为此言,但他并没有由香艳之事入手,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 生的思考和感慨。

   本词开篇写景,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的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 开篇便营造出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有感 于景而生出的情感抒发。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

   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美与图案美;向上的是鱼跃,向下的是落露,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 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原来静谧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 无人”之意,先已逗出;“见”字也于句外知之,见过方能写好。但“跳”之倏忽,“泻”之细微,若非淡 泊之人,何能见而写之? “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

  园池中的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可常人 往往看不见;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径说“寂寞无人见”,亦无 不可。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甚至能听到叶落之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 心伤。“铿然”以动衬静,使夜之清绝、幽绝更重、更浓了。

  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 人朦胧中去找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又是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于是便在园里散步。“茫茫”既 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梦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而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 辉映,如梦似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的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的所知所见,也成了本词所着 力呈现的悟境•。

  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己在梦里,眼前身畔曾错过多少这样的美景。这 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阕已透出信息。 下阕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不由感叹人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 无限怅惘和烦恼。

  流放在京城外七年,怎不牵动怀乡之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 归无期,心中的愁苦该如何诉说?面对燕子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 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那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它上人有说不尽的伤感,写不完的凄迷,但苏轼用 寥寥十余字,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 醒,全为儿女私情未了。

  包容了多少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现实的绵绵情事,其感慨超越了自 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黄楼为苏轼所改建,纪念着黄河退洪,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 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恰若此刻个人对此拂面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

  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使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 叹,思想深沉,气势浩渺,令人回味不尽。

标签: 苏轼词卜算子说的是哪一种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