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李瑛诗歌创作特色

诗句网 245 0

  也谈李瑛诗歌的创作特征

   张菊云

  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总政宣传部于1月10日在北京共同举行了〈〈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李瑛诗文总集〉〉共14集,较为完整地收入了李瑛的优秀诗作,记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和实践。85岁的诗人,先后出版了50多部诗歌集、近4000首诗歌。他的多部诗集,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等全国大奖。他的〈〈一月的哀思〉〉、〈〈生命是一片叶子〉〉等诗歌,不但成了脍灸人口的名篇,也成为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为世人学习和传承。

  作为我国当代重要诗人李瑛诗作的创作风格特征,是我国文坛和广大读者,极为关心的,这里我也发展一点不成熟看法

  首先,李瑛的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瑛诗歌的最重要艺术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作家对于时代关切,往往决定作品的重量。在他的70多年创作生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代,但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直到新的世纪,他注重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人们所说的“以史入诗、以诗写史”(见中国作家网1月18日作协新闻),具有普通人普遍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很重要,文学批评领域就是要点明作家的创作特征,我认为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感是李瑛最重要创作个性。而且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旺盛的创作激情写作他的史诗般篇章。一曲缅怀周总理的〈〈一月的哀思〉〉,令我们阅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诗篇生动地描写了噩耗传来亿万人民哀痛心情,展现成千上万人民护送灵车的悲壮场面。全诗情真意切、情深意长,深刻表现了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主题,也表现了对〈〈四人帮〉〉的刻骨仇恨。旋律低回而激越,悲痛而不消沉,令人流泪而又奋起。在我看来,这篇诗作,是历史记录,是进军的鼓点,一个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揭露声讨“四人帮”罪行的时代开始了。政治入诗是陈毅、郭小川、李瑛等老一辈革命诗人的鲜明特色,如果把这一点抽起,那么把诗人的生命抽去了。不知道我的这一看法,能不能得到大家认可。

  第二,李瑛是战士诗人。他属于军旅,属于战士,属于英雄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三分之一的诗作是军旅题材,而他的军旅题材诗歌往往与他的艺术追求紧密喜欢相连的,形成了他的诗作又一鲜明创作特色。他的〈〈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目〉〉、〈〈海防前线的诗〉〉、〈〈静静的哨所〉〉、〈〈战士们万岁〉〉等这些金戈铁马的诗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是一篇篇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相结合艺术珍品。他走遍了军营哨所,踏编了祖国山山水水,形成了自己的大气、深沉、典雅、真挚的风格。

  最后我要说的,那就是李瑛诗歌,是祖国前进的鼓动点,东方黎明的响箭。时时处处流露他对于祖国的深深热爱。正如铁凝同志在座谈会是所说:“李瑛老师的心是和着祖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李瑛老师的诗是和着祖国前进的足音一同共鸣的。”“文革”中无论怎么批斗、抄家、下放,他都没有放弃过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他的歌喉依然发出对祖国由衷礼赞。而且,此后对艺术的追求更加精益求精,他的《戈壁滩》、〈〈雅鲁藏布江上的霞光〉〉、〈〈我的中国〉〉等诗篇是用全部的生命把爱奉献。如果说早期的诗是军号、军旗、金戈铁马,那么他后期的诗则是千姿百态、千帆竞发;如果说早期的诗是质朴而刚健,真切而厚实,那么后期的诗则是意象纷繁,意境高远,扑朔迷离,婉约飘逸。这就是来源于时代骄子、战士诗人、祖国赤子李瑛老师对于祖国与人民的深沉的爱。

  张菊云 201500 金山区凤翔新村4号101室 2011年1月

标签: 第一部诗歌总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