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和故乡的随感

诗句网 189 0

诗与生活

   诗歌的所指应该是生命的可能性归宿。伟大的诗篇能给人带来生命的共鸣,增强人们对生命的体悟与热爱;并且里面包含着尘所莫及的超然智慧。诗歌正是通过对智慧、洞见力、思辨的把握延续生命的活力和希望。“生命之诗”——这四个字可能会被认为是情绪化的表述,但这种认识恰反映了人们在实际中抵达它的难度。事实正是如此,很多人正是藉着自己的体悟和不可能触摸得到的文字情景,意即常说的激情去认识诗歌和生命。这在现实生活中屡处皆是,如青年人的意气风发突然间跨越生活之道变成意气用事,结果必然遭遇生活的惩罚。在诗歌写作方面,人们尊重文字本身的品格,真正将文字与广阔的生活结合,并在生活中体验文字的力量,实践文字对生命和生命体悟的表述,才有可能用文字天然组成“生命之诗”。所以,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升华与凝练,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文字,这些比思想还闪光百倍的思想结晶,既起源于祖先的智慧与荣耀,就当在现在的生活中得到人们特殊的敬重和景仰。

  2005.8.9下午家中

  诗歌与回忆

  “你的思想/因我的到来/而更加辉煌!” ——云夕《回忆》

  见到赵巧,心里当然高兴,李贝贝(其男友)我们三儿边开玩笑边吃饭,地点就在“丰县中学”南边我高三常去的小吃部。那里收藏着我、朱蒙、郝东磊、张森等人密切而充满激情的谈话呢!

  听赵巧说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丰县中学”真的没落了。走到里面,我原来高三三班在内的所有老校区的教室都改为初中班,新校区变成高中部,这让我觉得我原来生活的校园和那些装满我的故事、忧伤和喜悦的班级受了委屈。确实如此,后花园的草没人修理,自己原来常去看书的那块草地已密草丛生,不能走过……走在没有学生的校园,感觉就象走进一个老人的心。心跳告诉我它壮年的辉煌。我的丰中,给了我思考能力的思想家园,难道真的这样衰老下去?

  重回“丰县中学”,我意识到人的记忆有多重性。有些记忆是平日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的,但睹物就易思旧。站在空荡的高一九前,我居然怀想到当年在里面学习的许多难忘的感触,这让我很是吃惊!当你以为自己的记忆空间已成定局时,你有发现内心深处的又一记忆分布区。也许记忆真的如人的生命体验一般深不可测,否则,人又怎能每每跌入“记忆的陷阱”?往怀过去,所有的酸楚都换成对生命的深沉。生活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张口便把生命的往事吞了进去,而生命对此往往一无所知。我想,生命是健忘的,所以生命才显得如此随意。假如生命的体验能经常站在记忆的边缘,生命必定是敏感和诚惶诚恐的。站在真正的记忆面前,才懂得背叛生命的可怕。

  很多人喜欢歌唱生命的伟大,并以为歌唱了生命中热爱的几片落叶、几缕阳光就赢得了记忆的胜利,就不知这样只会在生命的路上离真实偏的更多。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有许多记忆的盲区在平时为自己所不知。然而它们都一样等待你深情的回忆与歌唱。生命才因此更加充实盈亮。你把过去照亮的越多,你就收获更多自我的果实。也有人说喜欢回忆的人多半是在躲避现实。我想也许不是这样的。一个真正喜欢回忆的人必定是性格明朗、感情充沛丰富、勇于开拓进取的人。尤其,当一个人面对生活时,最需要的就是面队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阅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即便是回忆里懵懂的岁月、无力的举措、荒唐的逃脱与退场,亦会给我们真实的感动和力量。生命本身就是一首无字的歌、绚美的歌,拥有更多记忆空间的人必定会更加坚强、勇往直前,必定更加珍爱生命!

  2005.8.8 00:58家中

  冬天的印象

  “雪花/落在地上/是大地温柔的表情” ——云夕

  妈妈告诉我说,她刚才回来时,看见两个小孩在雪地里。一个是邻居家的,一个是他亲戚家的。

  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

  “你喜欢下雪吗?”

  “我喜欢,下雪多好!”

  “下雪不冷吗?” 妈妈问。

  “不冷。”

  不管小孩子,还是大人,都会因下雪而心生欣喜。有人在文中写到,雪的来临,使一群孩子忘了母亲。这写出了雪对孩子的莫大的吸引力,居然让孩子忘了对妈妈的温暖的依偎。所以雪的降落和在大地上的成型,一定取代或至少等同于心灵的某种东西。它本身就是心灵中一种温情的物态呈现。

  寒冷的冬夜,或在夜幕覆盖农家庭院之前,我们的眼前忽然有了几片向下飞舞的雪花;在雪花降落的时刻,在雪停止飘落的地方,我们会被一种神秘的渴望吸引。当地上积累的雪层被脚下的鞋子踩出“吱、吱……”的立体之声时,我们因自己与雪这种亲密的接触而感到自我的高贵。我们不必担心这歪斜的脚印会破坏一种整洁的布局,我们尽管往前、往左、往右走,都不能走出这布局的辽阔。

  雪花,在鲁迅笔下,是飞舞的“不死的精灵”;在如今的乡下、郊外,在平原,在所有能承接雪花的地方,都成为一种属于它所附之物的温柔表情。

  雪花,落在地上,是大地温柔的表情。

  时代在变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都不复原貌。时间的悠长让人最终接受一些人的离世,然而,当人面对过去了的童年时,这对人的记忆将是十分残酷的。我们生活中更重要的事让人不去在乎一堆石头、一堆柴火的变迁,让人忘记多年前伐下的那棵大梧桐树。但是随着物件的丢失和新事物对过去那片空间的占取,许多记忆也丢失,再没有什么为它们作证。在今后的岁月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的平凡注定人很难永久地为自己留下些什么。

  许多东西都被储存在某一特定场合,留在脑子里的有多少,我们也不清楚。我们每个人关于生命最直接的印象和最主要的概念都源自记忆。组成生命的元素是零散的。我们也许没意识到生命零星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落。“哪条河、哪座山,我们没有走过”(冯至)。只要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只要那些树还在,只要那里冬天还在下雪,只要那里夏天还有知了叫个不停,你在那里的生命就会再一次复活,并占据你当下的记忆空间。

  “阳光照在屋顶的白雪层上/阳光照在化过雪的湿地上/阳光照在从屋檐落下的水滴上……/我看见,音乐/在静止已久的物体上起舞” ——云夕

  文字不能把美好的景物完整真实再现出来,文字可以描写景的一些特征为读者提供想象的依赖。

  有些美在生命中第一次出现,如今天这个没有太阳的冬天,降落的雪被天空一层蒙蒙的白光映得更亮。太阳在下午出现,有雪覆盖的地方和坑里的冰层反射出的银光,它们给我带来惊喜。同样源于对自然的新发现而令人产生美感与喜悦的是——树梢、树枝。站在院子外的小楼板上——其实就是站在村里众多脱了叶的高树下,仰望头顶这一片天,目光被一种力量感吸引。这个时候已不好说什么,严肃而平静的内心,语言不能形容。你美好神圣的感受会让你去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你的童年、那时的心情,以至于你没有更多的闲暇去试图理解头顶的、远处的树梢,孤单而细长的枝条,以及在最远处的夕阳究竟意指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在观看以一片银光为背景的远近不一的树林时,你的心情已融于此时此地。那些树梢以下,交错的房屋对树干的隐匿中,讲述过你童年的故事。故事不是很动听,情节平淡无奇。当你稍微有了一线艺术家的灵机洞悉了别的孩子在你面前的天真、直率与质朴时,你的童稚和心灵的火光都成为过去时。别人因你也有过喜悦,有过对你善意的捉弄与不禁的护爱。但那在当时留下的,不是你的灵敏觉察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和自信,结果甚至相反。你的印象里只有做过什么,那时的心情可能不记得。岁月正是在那些心情里悄悄流走,而你在远处的心情里走来,成为现在的一切。这样的景色于生命是珍贵的。那一片光其实凝含了生命的前后秘密,它是一个谜,我们会刹那间被它迷住去追问自己。但它也是答案。它用自己的变更提醒我们生命的最高旨意,又以这变更遵从的稳定的规律性向世人展示生命永恒意义的画面。

  仰望天空和头顶的树枝而发现了美,是幸福的一种,是两种仰望结合的意境,是仰望对仰望的包容中产生的尊重。

   2006.1.家

  诗歌、肉体和灵魂

  “我如此渴望/一种欲望的东西/又怕迷失自己

  昨夜惊见你的美/即便在梦中/也不敢亲近

  假如/我有你一样高贵的气质/我们之间怎会有距离”

  “所有的歌唱/经历漫长的等待/有一丝微弱的变音”——云夕

  人的存在不能没有身体的强烈欲望。所谓一个人的生命力其根基就在这样一种特点的生理基础。但是,人可以做到超越欲望,进入灵魂的世界。这需要节制。节制欲望是一种美德。人可以为自己找到许多理由去纵情欲海之乐,但假如没有一种节制的品行和高贵的涵养,人就不会达到灵魂的彼岸。人就难以看到生命胜利的曙光,人在大地上唱出的歌声里注定含着忧伤失望,一切尊严和美德都会蒙上羞辱,人心就不会打开美和善的大门。

  假如生活在自己的灵魂里,人就不会只看到自己,就不会为一时之得意而得意,也不会因身体的缺陷而自卑。他必定获得一种超乎平常的心,必定于生命的关怀的层次上获得与世界万物对话的能力;他必定因自我与自我之外世界的亲密关联、因各种各样的遭遇见闻而站在重新的高度审视自己;他也会因发现自我的渺小、脆弱而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时刻。

   2006.1.家中

  诗歌、批判与爱

   我发现自己几乎枯竭了。我找不到妥当的文字表达如此多的一瞬即逝的感想。

   期盼已久的雪在今天下午3点多钟伴着细雨,偷偷降落。

   我在小叔家吃了一些猪蹄肉之后,睁大眼睛,放声一句“下雪了……”。这样,在我已经不很“真实”的生活印象里——家里下雪了。

  然而此时此刻,我还是内心空空,似乎有点不适应家里的生活。可能在家太寂静、甚至冷清,不象在学校有别人在我周围“热闹”着。别人的热闹只是别人的事,然而,人就需要在别人的热闹中找回自己的方向。你可以鄙视他们、批判他们,但你还不能在没有他们的时空里自足自乐。人需要在和世界、生活及各种人的对话中确认自己,指示自己。人的可恶、下流及卑微都是在一定语境、一定规范和一定事理下的呈现。批判,是为了获得一种常态的认可方式和概念意义。最深刻的批判一定对其批判的对象怀有最真挚、最朴实的爱,而最可贵的批判其实背负着信仰的依据。所以,批判,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表明对信仰的肯定。不符合的,均称不上批判。

  思考并热爱这个世界——这应该是思想家的习性吧!在这种习性里,热爱和思考不能断然分开。刘威曾在本子里写过:“没有爱,哪里有思想?”这话很符合实际。在拥有思想的心灵里,最先莫不是充盈着一种全身心的爱。就像作家耿翔说“莫扎特的音乐让他觉悟到对世界的初恋”一样,所有爱思考的心灵,在其萌生莫名的、感动的念头时,心里都洋溢着、发散着对世界、对广阔的生活的浓浓的爱。

  所以,思考是属于心灵最神秘性的对爱的渴望的。而且这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发生的过程。爱的枯竭必然导致思想的中断。

   2006.1.家中

  妈妈

  一大早,妈就去地里修剪梨树了。我睡到了将近10点。到锅屋(方言,“厨房”意。)找水洗脸时,发现炉子上留着早饭,热乎乎的,是妈留下的。一看到吃的,我心里亮堂起来,就唱起了歌。

  到12点多,妈回来了。她衣服上沾了好几个大泥块,干巴巴的。做了饭,妈说弟弟要考试了,得给他祷告祷告。我从自己屋里出来,听着隔壁房里妈妈虔诚的祈祷,风在我耳边吹——更远处的风也听得见,我不知这祈祷声是否会像很远很远的风声一样,在以后的岁月依然回响在我耳边。快五十岁的人了,妈前半生的苦人人皆知,我更不应该忘记。以前家里的贫苦妈都熬了过来,身有多种疾病也没压倒她。后来我不明白她通过什么方式信靠了主,做起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我知道,有了主的嘱咐和恩赐,妈的精神支柱比以往更为坚固。在她的精神世界里,爸对她的温柔的爱可能已死去。她还有我和弟弟,这是她——一个农村女人的全部希望。

  她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了这个家。爸在外的日子,她以我无法理解的坚强辛苦劳作、料理家务。我常常在妈妈的祷告声中,听到对生活的痛苦倾诉,而后是不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祈求。当我回到家里,妈会在锅屋做饭时唱起主的歌,这歌声总让我觉得自己处在一种平淡的幸福中,让我在做任何事时有一种自由的心情。我想起不缺乏母爱的孩子在春天跟母亲出行看到一只飞鸟时的愉快。他肯定想和那只鸟一样去飞,他也想做一只小鸟的朋友;他会格外喜爱一种盛开在自己家的花,即便还没有开花,他满怀期待的心也是焦急而纯粹的——生活在爱的世界里,人总有一些幸福的琐细的遐想。有人在文中写到他喜爱家乡的那一片油菜花,诗人们愿意把麦地写成丰获的象征,他可知这样的心情原本来自哪里么?在我们从母腹中出世到独立生活之前的日子,我们的生命才获得它独立生存的力量,这力量就是爱所赐予的。

   2006.1 家中

  苟丽

  《南方周末》2005.10.13日

  “发廊女生前日记怆平生、欢颜后沧桑身世发人思”

  看了《南方周末》头版新闻报道,真的说不清心里什么滋味,很沉重。我家也是在农村,但她和她丈夫的家更穷,生活有时真的很捉弄人,刚找到真爱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

  她死了,是被这个社会给活活杀死的。

  我无意批判和诅骂社会,因为这种所指只能归于一种情绪化。

  我感动于这样一颗女子的心,“据发廊的小姐们说,苟丽每和客人作一次性交易,就会默默地用纸折下许多颗心。”

  我悲恸于她的结局。无论怎样,这个社会总存在着表现在个体身上的不公平。

  人的命运掌握在金钱手里时,自身就是不安全的;社会流行追求金钱的主流价值时,人们就必须深深反省了。

   2005.10.13

  诗歌、美、真相

  诗歌的生命力源于一份真诚和敬畏;生活化、世俗化是诗歌美的最有力的杀伤武器。诗歌有一个最主要的矛盾对象——生活的真相。

   2005.11.10

  诗歌与语言

  语言是沟通工具,是人借之深入认识和探究自己的思维方式。它遵循理性和逻辑的习惯,但更多时候,人通过内心更直接感受世界和生活,往往是非逻辑和非理性的。此时的表达中,理性和逻辑的语言组织方式消失,代之以新的形式,一种有别于科学常规的探索性表述。它更潜在,但更为真实。我称之为诗。

  在这种表达试图向科学和理性转化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将得到新的提升,诗就获取广泛的价值,成为心灵的代言。

   2005.11.25海南大学图书馆一楼信息园。

  诗歌与生命

  诗是对生命的灵光的扑捉,这种扑捉的心理有一种个性化的因素在里面。

  诗相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微不足道。它的伟大在于它对生命的理解和表述。面对生命的庞博与神秘、无限与意义,诗歌,作为一种人们运用文字的方式,便退化到工具的层面。然而,它与生命息息相关与灵感共生共存的特质,决定它作为工具包含一种神圣的使命,这便是同向生命的路。

  诗,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着的。每一首都是生命在特殊环境、特殊遭遇里的一种意蕴。这规定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小说。小数侧重于情节,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探索生存的意义;它与散文也不尽相同,散文记录一件事,或直接以书面语铺散抒情,无法达到诗歌在抒情上的文字效果。诗歌在抒情上更直接,表理上更含蓄。表理和抒情相结合的诗,更具艺术性,其审美价值远高于散文。

  诗歌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在这样定论中,包含了诗歌是一种人的表达需要的前提。在这种求真、求美的表达中,它用文字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份不朽的鉴证。

  诗歌,就是更直接、更深刻的让人知道,我们活着!

  2005.10.12

  多多的讲座

  “我和一棵树/做同一个梦”——云夕

  多多的头发是白的,但胡子是黑的,而且白发下又隐约可看到衔接的黑发丝。他的头发应该是染的,但能见到一位真诗人,这一点就不重要了。他和一个人一起走进教室,坐第一排。我坐第三排。因从未如此近的靠近过一位诗人而欣喜。后询问XX,第二排也可坐人,遂马上坐了第二排。多多的背影就在我面前。我感到自己荣幸极了!不久,多多出了教室。外面下雨了,我感觉教室有点冷,就拿刚脱下的毛衣出了教室,找个地方穿上。和他一开始说了几句恭维的话,感觉他有着诗人的气质和高贵的理性。

  站在教室外,我居然能和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说上几句,那一刻,我有一种因尊严而生的幸福感。现在回忆起来,想着昨晚下着雨,想着我和一位真诗人站在一起,在那个时空的情景中,有几分钟的片刻,真不知那该如何描绘。但愿我不会忘记生命中的这一次接近。

  多多是一位真诗人。想起文学院XX老师也说我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觉得惭愧至极。诗人,不是别人说出来的,是诗人自身的品质证明的。他优美的音质,因拥有至善至美的心性而彰显人性的尊贵,足以折服所有热爱诗的人。讲座中,他的话并不多,并非如人所想的滔滔不绝,但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组,都是一个思想,显着思辨的、诗性的光辉。

  他让所有的听讲者沐浴在一种和谐、通融的意境中。这就是他的高贵。

  2005.12.5

  诗歌与秋天

  “秋天是四个季节的边缘/落叶会抖开青春的秘密” ——云夕

  中午去学校邮局取钱时,又一次坐在东坡湖的椅子上,发现树叶落了好多。还有去邮局的那条路。我仿佛走进北方的秋天,想起钢琴曲、歌声和一个在秋天的怀抱里睡着的人。

  谁在这个季节歌唱?谁听到叶子落地的声音?

标签: 关于描写秋天的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