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辰:香木传盛世 国风流雅韵(转载)

诗句网 661 0

  雅韵香事

  当“木风香堂”的英文专题在Bon TV上,向全球播放之后,潘奕辰便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回到公众的视野,退去曾经的强势,现出恬然静和的典雅之美。

  潘奕辰说:“许多朋友都觉得我的气质越来越女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都是接触了香文化之后,长期修炼的结果。”

  一个人外在的改变,通常源自内心的映射。香的静逸与低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潘奕辰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因为,香自古就是陶冶心境的通性之物。沉香宁心,檀香养情。宋朝陈与义在《焚香》中就曾写道: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香文化研究所提醒您一炷香,焚燃的不只是稀世珍木,还是繁俗退尽的空明。

  其实,清扫、焚香、独坐,一直是中国古代名仕的养性之道。因为香与茗茶书画不同,是一门嗅觉艺术。虽然无形无色,却可在闭室之内,以气味的斑斓起伏,引动遐思远逸,心转太虚。

  国画大师齐白石对香也有相同地感悟。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也许,正是香的无形,才给予人更多冥想的空间。时间静止在香气里,令心界探入通达化境。

  潘奕辰爱香,爱的就是香的清性雅韵。

  初识沉香

  1993年,潘奕辰从日本留学归来。那时她还叫潘枫,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北京安邦咨询公司。15平米的办公室,3万元的创办经费,却成功首创了国内第一家民间智库。他们不但精准地预测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并且在美国“911事件”中,以全面及时的解读,赢了业内广泛关注。

  潘奕辰身为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行政、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工作。10年来,在商场上荣誉不断,但超大的压力却也严重透支了健康。长期生活不规律,饮酒,熬夜,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胆结石和中度脂肪肝,曾一年四次入院。

  那时,躺在病床上的潘奕辰,开始反思这样拼命的奋斗究竟是为了什么。现在性情暴躁的自己,是否还是曾经为兴趣而拼搏事业的她吗?如今,已拥有了渴望的名与利,真的就开心吗?反复思考后,她毅然离开了亲手创办的公司,单纯的做起股东来。之后的三年里,她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她用传统的自然养生法调整好了自己的身体,使她看起来整个精神焕然一新。

  2008年,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潘奕辰接触到了天然香材。有关这段机缘,潘奕辰在她的著作《香·生活》中有过详尽的记述。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北京下了雨,干净的空气里浮动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潘奕辰在故宫神武门外的一个四合院里,结识了爱香的主人。他拿出一块珍贵的“白棋楠”与友人品鉴。

  那是潘奕辰第一次接触到天然香材,甜凉中透出一丝软绵瓜韵,美妙不可方物。绮丽的香气,通探百会,直抵心灵。

  就在一呼一吸间,潘奕辰便落泪了。

  那不是悲戚自怜之泪,而是感动彻悟之泪。

  她恍如在静淳的香味中,找到曾经那个简单,不被物化的自己。

  香道意境

  2009年,潘奕辰毅然放下安邦的管理工作后,开始游走日本、中国台湾、越南、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拜访名师,学习香学。

  潘奕辰从不否认,因为历史中的文化断层,曾经香事盛行的中国一度落后于友邻异邦。特别是在日本,有关香事的唐风宋韵,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盛唐高僧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公元754年抵达日本,带去了中华的鼎盛文明,其中包括佛理、医药、建筑、饮食、以及正在兴起的香文化。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就有描述当时贵族学习唐人举行“斗香”的典故。

  2010年至2014年期间,潘奕辰与香友多次赴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考察,研习的正是日本传承至今的用香历史。

  不过,潘奕辰在学习交流中发现,在日本这样恪守传统的国家,古老的文化一样受现代文明的蚕食。曾经辉煌一时的香道世家,同样面对复兴香学的文化课题。因为新一代的日本人与中国的新生代一样,逐渐缺失了耐心与忍性去体验香道的慢调生活。

  是的,“慢”一直是香道的要旨,一如日本“和食”,因鉴真的释悟,浸染了佛理深厚的禅意,讲求“沉”、“静”、“定”的精神意境。这与正本清源的中华香文化,有着相通亦相异的理念。而潘奕辰正是在繁杂庞大的香史中,提炼着属于中国的“香事”。

  木风香堂

  2009年4月,潘奕辰创立了个人工作室——木风香堂。名字来的简单,将自己的“枫”字,一分为二。而木与风恰是蕴养沉香的自然条件。木是成香之本,风是养香之辅。冥冥之中,仿佛注定了潘奕辰与香的缘分。

  潘奕辰坦言,做香之初,只是想做点小生意,也是爱好。然而,她很快就发现。国人对香的了解,只剩下对于化学香的感知,和祭祀用途。很少有人再懂得那一炉袅袅香魂,承载了前人多少思悟与哲学。

  潘奕辰说:“那时候,就算卖100块钱的香,我也要简单的给他们上一堂课。至少,一个小时。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天然香,香怎么用,香的历史,香的文化。”

  其实,正是因为对香的痴爱,潘奕辰才在不自知中,完成了从“用香者”到“传香者”的转变。当看到那些对香事一知半解的香友,了悟香意之时,她才明白自己成立“木风香堂”的意义所在——她要将被世人淡忘的文化遗珠,重新推上历史的舞台。因为历经商界的沉浮,让她更懂得物化侵蚀的可怕。她不能让物尽天华的珍品,沦为买与卖的苍白资本。

  潘奕辰的一位密友,这样评价她:“她不是卖产品,而是授以文化。因为她是打从心底里尊重香。你看她就会知道,只要她一拿到香,整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她的眼神会变得非常非常明亮,神情会极专注,那是发自肺腑的衷爱。而之前快人快语的她也会变得格外柔和、宁睿、优雅,一举一动里都是对香的尊重。现在的人都有点急功近利,但她的心能静下来,沉下来。她不浮躁。这点多么的难能可贵。”曾有人问潘奕辰,香在你的眼里是什么颜色?一位和潘奕辰相识多年的老友笑着“抢答”:“香在她的眼里,不是色彩,而是温度。那是一种因为挚爱而炙热的温度。”

  以香之名

  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白先勇先生,曾评说,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心灵上总难免有一种文化的飘落感,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世纪被连根拔起,伤得不轻。昆曲是士大夫文化,它是小众的,但,是精英文化。

  事实上,香事亦然。香文化的兴衰,一直印合着士大夫精神的起落。

  “士大夫”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存在于中国的历朝历代。他们缔造着中华的哲学、文化与艺术,是社会永恒的精英。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不可拔除的精神内核。

  而这也正是中华香事有别于日本香道的源头——不但要有“沉、静、定”的内心修为,亦要有“深、远、达”的畅然心境。在浮躁之时,赠人以清明;在暴戾之时,馈人以宽容;居庙堂之高,护守厚德仁爱,入市井之俗,释解淡泊豁达。

  2014年,中国媒体中最常提到的词就是“大国崛起”。天顺志恒认为真正地崛起,不只是资本的雄厚,还要有文化的强大与魅力。当我们喝一杯星巴客之时,其实享用的是美国文化的简捷与开朗;当我们吃一份寿司之时,其实是在品尝日本精神的雅意与细腻……而潘奕辰正是先于国人,领悟到文化的传承与辐射,用香之奥学,复兴中华文明的异彩与光华。

  其实,爱香不难,那样沁人心神的味道,谁人不爱?

  难的是重拾香事的千年品韵。

  潘奕辰无畏于这份艰难。

  因为,她是传香者。

  以香之名,开释物化已久的世人。敬请关注传统文化视频《奕辰有约》。

标签: 陈与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